第315章 重返收银台(第2页)

很快,另一个穿西装的投资代表插了话:“其实我觉得郑总说的没错,节目要生存,就得有商业化的思路。比如,我们公司做的青少年篮球营地,每年寒暑假都有项目,要是能让节目组安排一期‘走进营地’的拍摄……曝光量一到,报名人数绝对翻番。”

说到这,他转头看向制片人:“我们愿意投两百万赞助费,但要保证镜头里至少有十分钟是篮球营地的活动。”

“十分钟?”制片人心里咯噔一下——在一档时长不到九十分钟的综艺里,这意味着整整九分之一的时间被用来给某个商业项目打广告。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李洛这时才慢慢放下筷子,懒洋洋地说:“那就干脆换个名字吧——《重返校园——带货特辑》。”

桌上好几个嘉宾忍不住笑出了声,有的是善意,有的则是幸灾乐祸。

西装投资人脸色微沉:“李老师是觉得,我们的钱不好用?”

李洛抬眸看了他一眼,语气不咸不淡:“钱当然好用,问题是得干净。要是夹带了太多东西,这节目就不叫《重返校园》,叫《重返收银台》了。”

他话一出,制片人头皮一紧——李洛这种耿直的性子最近是越来越可怕了。明明印象里,以前的李洛还是个非常圆滑好说话明事理的演员,最近几年可能是火了,脾气也大起来了。

在这种饭局上,把话说到这份上,是很容易让投资方当场翻脸的。

郑姓投资人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李老师,理想主义可不值钱。”

“可不值钱的东西,也不一定得卖。”李洛淡淡回了句。

桌上的空气彻底安静了几秒,只有酒杯轻轻碰在桌上的声音。

气氛正僵着,坐在另一侧的一位中年女人缓缓开口:“其实,我倒觉得李老师说得有道理——节目的核心价值不能被稀释,否则很快会失去观众。但资本是逐利的,投资人不可能纯粹为了公益来烧钱。”

她顿了顿,继续打圆场:“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让资本觉得——他们的利益和节目的口碑,并不冲突,我觉得双方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这句话像一把润滑剂,把原本对峙的场面推回到一种虚假的平和中。

郑姓投资方听了,手指在酒杯边沿轻轻敲了两下,像是下了某种结论。

他笑容和气,语气却带着股不容拒绝的味道:“节目嘛,形式上随便搞搞都行,但得跟社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才有价值。我们那所高中刚建好,还空着呢,要是能借节目炒热度,招生和品牌立马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