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 作品

第432章 膨胀啦!膨胀啦!(第2页)

在其之前,还有一种格林纳弹也有相同的设计理念,

却因为某些缺陷,没能得到普及,但却启发了米尼弹的设计。

1836年,英国设计师威廉·格林纳发明了一种空心底部子弹,依靠火药燃气膨胀使其贴合膛线。

格林纳弹底部有木质或黏土塞,插入子弹底部凹槽,火药燃气推动塞子,挤压铅体向外膨胀。

而塞子易损且生产工艺复杂,因而遭到军方的拒绝。

除了这个直观的缺陷外,在实际测试中,格林纳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气密性虽有所改善,但塞子可能燃烧或脱落;

有效射程约300米,但精度不稳定;

需预装塞子,操作复杂,并未显着改善装填麻烦的问题;

塞子可能失效,导致燃气泄漏。

尽管如此,格林纳弹解决前装线膛枪气闭性的思路,还是启发了米尼弹。

1849年,法国军官克洛德·艾蒂安·米涅发明了米尼弹,完美解决了格林纳弹的所有缺陷。

格林纳弹依赖外部塞子触发变形,而米尼弹通过空心底部的薄壁结构自动膨胀,简化了装填流程。

米尼弹无需额外部件,膨胀更可靠,且圆锥外形降低空气阻力,大幅提升射程和精度。

其气密性极佳,膨胀均匀贴合膛线;

射程可达500米以上,精度显着提升;

直接装填,与球形弹装填滑膛枪同样快捷;

结构简单,故障率低。

所以米尼弹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军方的采纳,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验证了威力。

英美等国相继仿制,成为南北战争的主力弹药。

直接推动了前装线膛枪的普及,为后装枪时代奠定了基础。

从格林纳弹到米尼弹整整用了13年,

可见想到用火药燃气膨胀空心底部贴合膛线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能低成本、高可靠地把这种原理运用在子弹之上。

这或许同样需要长达十几年的实验和摸索才能最终实现。

反正李国助上辈子也没见过米尼弹的实物,只是知道其原理罢了。

如果他不介入的话,高贯很可能也会走上与格林纳相同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