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听水夜半更 作品

第四九七章 兵临城下

鉴于情报,张好古决定,即日出发,目标澎湖,水师移驻澎湖,在澎湖设立临时中转站,李明忠带护国军三千水师及山东水师负责辎重周转并守护澎湖,琳德裕带四千护国军水师及浙江水师一部负责运粮事宜,拨付战舰三十艘,粮船五十艘。

护国军一旅和护国军水师主力连同作战,水师由鹿耳门逆流而上,护国军负责登陆作战,水师陆战队协同。

福建水师负责封锁,监视马拉维方向援军,并击退或缠住援军。

剩余浙江水师,巡逻澎湖海域,负责外围警戒。

船队调遣需要时间,另外鹿耳门的大潮在每月十五,初一两天。张好古见计划也未曾外泄,便决定延后,也让五省水师多一点时间磨合,确定具体指挥权。

崇祯十一年正月月二十九日的台湾海峡,月光如水,海风轻拂。张好古站在旗舰甲板上,凝视着手中那份标注着特殊符号的潮汐表。这份由何斌秘密测绘的,又经过护国军侦探反复测验过的水文资料显示,次日拂晓将迎来本月度最大的天文大潮。他的目光移向远处那条被荷兰人视为天险的鹿耳门水道——这条宽仅里许的狭窄航道,即将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战略突袭通道。张好古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又加上明军人数上的优势,不仅展现了传统军事智慧的精髓,更创造了一个跨越世纪的战术奇迹。

张好古选择崇祯十一年年农历正月(公历二月)出兵,是对自然规律与人类心理的绝妙利用。从气象学角度看,此时正值东北季风,风向有利于从金门直航台湾,却利于荷兰人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北上增援的航线。现代海洋气象数据显示,台湾海峡正月份出现6级以上大风的概率是很少的,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使明军获得了"顺风而行"的战略优势。

更深层的考量是农业生产周期。张好古将登陆时间精确安排在台湾南部稻作收获季之前,自己有粮,这既确保了军粮供应,又切断了荷兰人的粮食补给。荷兰史料记载,当明军登陆时,热兰遮城粮仓仅存三个月口粮,这一时间计算直接影响了后续围城战的走向。

最精妙的是对荷兰守军心理时钟的操控。郑成功特意选择在基督教安息日凌晨发起进攻。荷兰东印度公司《热兰遮城日志》记载,当晚"多数军官参加酒会至深夜",哨兵也比平日减少三成。当明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禾寮港时,荷兰人正沉浸在宗教节日的松懈中,这种对敌人心理弱点的精准打击,展现了张好古超凡的战场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