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239章 西晋平西参军徐举(第2页)
在战场上,晋军的失利让徐举进一步认识到罗尚决策的失误。他看到罗尚在指挥作战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局势的判断屡屡出错,导致晋军陷入被动挨打局面。而流民军在李特的领导下,士气高涨,纪律严明,与晋军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徐举内心十分挣扎,他一方面对罗尚的行为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他深知继续跟随罗尚,不仅无法解决益州的乱局,自己也可能会在这场战争中陷入绝境。
最终,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徐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降服义军。他认为只有加入义军,才能真正为解决益州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才能为百姓带来安宁。徐举投降义军后,受到了李特等人的欢迎。他凭借自己在晋军中的经验和对益州局势的了解,为义军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他说服了青城山处士范长生资助义军军粮。
范长生是益州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隐居青城山,学识渊博,在蜀地百姓中威望极高。徐举深知范长生的重要性,他亲自前往青城山拜访范长生。徐举向范长生详细阐述了义军的理念和目标,强调义军是为了反抗官府的压迫,为百姓争取生存权利而战。他还分析了当前益州的局势,指出只有支持义军,才能结束战乱,恢复蜀地的和平与繁荣。范长生被徐举的真诚和深刻见解所打动,最终决定资助义军军粮。
军粮的充足供应成为了义军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此前,义军虽然士气高昂,但由于物资匮乏,尤其是军粮短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限制。范长生的资助使得义军得以摆脱困境,士兵们不再为温饱问题担忧,能够全身心投入战斗。这不仅增强了义军的战斗力,也使得更多的百姓看到了义军的希望,纷纷前来归附,义军势力因此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