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268章 起义军首领徐道期(第2页)

起义爆发初期,徐道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避开东晋主力部队,采用"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在犍为设伏击溃官军运粮队,突袭资中焚烧官仓,又趁雨夜攻占眉州。这些胜利不仅获取了大量物资,更极大鼓舞了士气。随着"开仓放粮免除徭役"等政令的推行,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势力迅速逼近益州治所成都。

面对危局,刘道济紧急向荆州求援,并在成都周边构筑防线。这位出身彭城刘氏的刺史,一改往日的贪腐作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同时发布悬赏令:擒获徐道期者封千户侯。东晋援军抵达后,双方在锦江边展开激战。起义军虽作战勇猛,但缺乏精良装备和训练,在官军的弩箭与骑兵冲击下逐渐溃败。

随着战事胶着,起义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部分流民将领主张固守山区,与官军长期周旋;徐道期则坚持进攻成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战略分歧削弱了战斗力,而官军趁机实施离间计,诱使部分起义军将领倒戈。在关键的广都之战中,起义军因情报泄露陷入重围,徐道期力战被俘,于义熙十五年(419年)春被枭首示众。

徐道期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在蜀地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这场起义促使东晋朝廷调整益州政策,刘宋建立后,刘裕颁布"蠲蜀地三年租税"的诏令,试图缓和矛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暴露了东晋政权的统治危机——连远离中原的益州都难以维持稳定,预示着这个偏安王朝已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