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274章 南齐医家徐雄(第2页)

在药物学领域,徐雄的考据精神尤为后世称道。南北朝时期,药材混用现象极为普遍,如人参与沙参、当归与独活常被误认。他耗时数年,遍历江南山林,采集标本,编撰《徐氏本草抄》三卷。书中不仅详辨药物形色,更记载道地药材的采集时节:“上党人参,须于秋末采之,根如人形者良;江南当归,春采者味辛,秋采者味甘。”这种实证精神直接影响了稍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在炮制方面,他首创的“酒蒸大黄”法尤为精妙——将大黄以黄酒蒸制九次,既保留其泻下之力,又减去苦寒败胃之弊,此技法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的经典。

徐雄对家族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口传心授的家学传统制度化。他在郡府西侧设立“徐氏医塾”,制定严格的教学规程:每日卯时,子弟需先诵《内经》章节,再辨药二十味,午后随诊记录,入夜则研习前贤医案。其子徐之才在《雷公药对序》中回忆:“幼时随父诊病,每见疑难症,父必令先言病机,错则斥,对则赞,虽严寒酷暑,未尝懈怠。”这种严苛的教育培养出徐之才、徐之范两位医学巨匠——前者提出“逐月养胎法”,系统论述胎儿发育与孕妇保健;后者北入北齐后,以治疗“尸注”(结核病)闻名,官至太常卿。

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徐雄因“前朝旧臣而无党附”,虽未在新朝任职,却因医术受到礼遇。据《南史》记载,梁武帝之妹永兴公主产后血崩,群医束手,徐雄应召入宫,以“胶艾四物汤”加失笑散,更以童子小便煎药,一服而血止。事后梁武帝赏赐纹银百两,他却婉拒道:“医者,意也,非为利也。”这种超然于政治的态度,为其子北投东魏创造了条件。数年后,徐之才、徐之范携带父亲编撰的《本草抄》《炮炙法》北上,将南方的药物学经验传入北方,促成南北医学的交融。北齐年间,徐之才整理的《雷公药对》中,多处可见徐雄“辨药八法”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