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会稽隐士徐遁(第2页)
这种毅然决然的拒绝,绝非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行为,而是一种对学术纯粹性的执着坚守,对独立人格的无畏扞卫。徐遁明白,世俗的名利场中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和干扰,若深陷其中,便难以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更无法真正专注于学术的探索和文化的传承。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隐士的身份,归隐于会稽的青山绿水之间。在那里,他可以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静心思考天地之道,深入探究学术之理。会稽的山水,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徐遁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可以尽情地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这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世俗的虚荣浮躁,只有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隐居会稽后,徐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周易》的研究中。他摒弃当时盛行的浮华玄谈之风,主张回归《周易》文本本身,结合汉魏以来的易学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徐遁认为,《周易》不仅是卜筮之书,更是蕴含着宇宙运行规律、社会治理法则和人生处世智慧的百科全书。
在研究方法上,徐遁注重考据与义理相结合。他广泛搜集整理历代易学着作,对《周易》的卦象、爻辞进行细致考证,力求还原其原始含义。同时,他又不拘泥于前人旧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周易》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赋予经典新的时代内涵。例如,他在解释“乾卦”时,不仅从卦象的角度阐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联系东晋的社会现实,强调士人应在乱世中坚守正道,保持人格独立。
徐遁的《周易》研究成果,体现在他撰写的《周易通解》一书中。这部着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解读视角,在当时的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江南地区易学研究的重要典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除了着书立说,徐遁以讲授经学为业,吸引了众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他的讲学场所,或在会稽山间的竹林中,或在溪水畔的茅屋里,没有华丽的讲堂,却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徐遁授课风格深入浅出,善于将深奥的经学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经典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