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291章 东晋徐乾(第2页)

因此,徐乾主张东晋应当先发展经济,充实国库,以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北伐战争。同时,要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能等待合适的时机,挥师北上,一举收复中原失地。

在一次朝廷议事中,徐乾慷慨陈词,阐述了自己对于北伐的看法:“北伐乃国家大计,关系到东晋的兴衰荣辱。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粮草储备不足,军队训练尚需时日。若此时仓促出兵,恐怕难以取得成功。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先发展经济,充实国库,训练精锐之师。待到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再挥师北上,必能势如破竹,收复失地。”

徐乾的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朝臣的认同。他们认为徐乾的分析切中要害,北伐确实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盲目出兵。同时,徐乾的言论也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对他的见解表示赞赏,并开始重视他在朝廷中的意见。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徐乾逐渐获得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侍中一职。侍中作为皇帝的近臣,不仅能够参与朝廷重要决策,还肩负着向皇帝进谏、传达诏令等重要职责。徐乾深知这一职位责任重大,在任职期间,他始终秉持着忠诚正直的原则,对皇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时,皇帝宠爱一位宦官,这位宦官仗着皇帝的宠信,在朝廷中结党营私,干预朝政,许多朝臣敢怒不敢言。徐乾则多次向皇帝进谏,指出宦官专权的危害。他在奏章中写道:“陛下,宦官本应侍奉内廷,然今其广结党羽,干预朝政,致使朝纲混乱。若不加以制止,恐会危及社稷。望陛下明察,严惩此等奸佞之徒。”皇帝起初并未重视徐乾的谏言,甚至对他有所不满,但徐乾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多次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他的忠诚和勇气所打动,对该宦官进行了惩处,朝廷风气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处理朝廷内部矛盾方面,徐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琅琊王氏与皇室之间因权力分配问题时常产生矛盾,有一次,王氏家族的一位重要成员因权力过大,行事专横,引起皇室的不满,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徐乾主动在中间进行调解,他一方面劝说王氏家族成员要顾全大局,收敛锋芒,尊重皇室权威;另一方面又向皇帝进言,指出琅琊王氏在东晋政权建立和稳定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希望皇帝能够以大局为重,给予王氏家族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在他的努力下,双方矛盾得以缓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