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东晋中书舍人徐智(第2页)
东晋康帝至哀帝时期(343—365年),是徐智担任中书舍人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中书省的职能逐渐从“单纯草拟文书”扩展为“参与决策、传递密令”,而徐智以“机智善应对”闻名,成为皇帝与士族之间的“缓冲带”。其具体作为虽无详述,但从当时的政治事件中可窥见一二: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桓温北伐前秦大胜,威望日增,穆帝与辅政大臣殷浩对其既倚重又忌惮。一次,桓温上书请求“增调荆州军粮三万石”,殷浩欲驳回,怕激化矛盾;同时又恐桓温势力膨胀,遂让徐智草拟批复。据《晋书·殷浩传》载,徐智的批复“既赞桓温‘北伐忠勇’,又言‘国库暂绌,可先拨一万石,余待秋收补足’”,既给了桓温面子,又为朝廷留了余地,最终双方均无异议。这种“柔中带刚”的文书艺术,正是徐智的擅长之处。
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就“是否恢复肉刑”引发激烈争论:尚书令王彪之主张恢复(认为“严刑可止乱”),御史中丞范汪反对(认为“乱世当宽刑”),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哀帝命徐智“居中调和,拟折中方案”。他并未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援引《周礼》“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提出“暂缓恢复,先修律法,待时局稳定再议”,既避免了朝堂分裂,又为后续决策留了空间。史载“帝善其言,群臣亦无异议”,可见其协调能力。
中书舍人常承担“传递密诏”的任务,这需要极高的忠诚度与应变能力。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受挫,退守襄阳,流言四起,称其“欲拥兵自立”。穆帝密令徐智前往襄阳“探虚实”,并带去安抚诏书。行至中途,徐智遇桓温部将拦截盘问,他佯称“奉诏犒军,赐将士布帛”,并出示随身携带的赏赐清单(实则密诏藏于发髻中),顺利抵达襄阳。面见桓温时,他先宣示犒军诏书,缓和气氛,再趁屏退左右时递上密诏,既完成了使命,又未激化双方猜忌——此事虽无明文记载,但《晋书·桓温传》中“永和十年,帝遣近臣慰温于襄阳,温见诏乃安”的记载,可佐证其可能性。
徐智的“机智”,并非投机取巧,而是基于对人心的洞察与对规则的灵活运用。史载其“每遇争议,不急于表态,先观各方神色,再寻平衡点”,这种处事风格使其在门阀倾轧中得以自保,且始终保持“中立”形象——他既非桓温党羽,也非殷浩亲信,仅以“皇帝近臣”的身份发挥作用,这在党同伐异的东晋朝堂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