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00章 南梁文学家徐摛(第2页)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广纳文士,徐摛因萧纲举荐,被召为尚书祠部郎,后迁为太子中舍人,正式成为宫廷文学侍从。梁武帝本人雅好文学,常于华林园、乐游苑举办文会,徐摛是其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

他的应制之作多为“颂”“赞”类文体,如《籍田颂》以“翠幕星陈,雕轩云布”描绘帝王亲耕场景,辞藻富丽而不失庄重;《菩提树颂》则融合佛理与辞采,被武帝赞为“文质彬彬,得讽咏之致”。但更具突破性的是其诗歌创作:他将乐府诗的通俗性与辞赋的雕琢美结合,写下《咏舞》《赠内》等作,其中“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钿”“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川”等句,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姿态,开创了“状貌写情”的新范式。

注重对偶工整,善用色彩词汇,题材聚焦闺阁、宴乐、自然小景,被时人称为“徐体”。这种风格虽遭部分守旧文人非议,却因贴合宫廷娱乐需求而迅速流行,连梁武帝也常“命摛作艳诗,以为笑乐”。

大通三年(529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徐摛任太子家令,成为东宫文学集团的核心。他与庾肩吾(庾信之父)、张率等文人形成创作群体,系统推动文风革新,“宫体诗”作为独立流派自此定名。

徐摛在东宫期间的创作,进一步强化了“宫体”特征:一是题材的世俗化,将笔触从朝堂转向闺房、从功业转向私情,如《夜听妓》“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直写宴乐场景;二是语言的“绮靡”,追求“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与湘东王书》),如《咏美人》以“嫩柳半垂阴,新莲刚出浦”喻女子情态,比喻精巧;三是格律的探索,其诗多为五言四句或八句,平仄已具规律,为唐诗近体诗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其子徐陵。徐陵自幼随父在东宫学习,成年后编纂《玉台新咏》,收录大量“宫体诗”,并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主张,将徐摛的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同时期的庾信,青年时与徐陵并称“徐庾”,其早期作品《春赋》《七夕赋》中“芙蓉玉碗,莲子金杯”等句,明显可见徐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