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01章 南陈大臣徐锴(第2页)

陈后主至德年间(583—586),朝政腐败,战乱频仍,许多文人或归隐山林,或依附权贵。徐锴却坚守职位,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深耕文字学。他认为“乱世更需正文字”,曾对友人说:“文字者,王道之始也。字形乱则义理惑,义理惑则教化衰。”这一时期,他完成《说文解字系传》的初稿,将《说文解字》十五卷拆解为“通释”“部叙”“通论”“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八部分,各有侧重,形成了系统的注疏体系。

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徐锴与兄长徐铉一同入隋,被迁至长安。隋文帝虽推行文化统一政策,但对南朝文人多有猜忌,二徐未获重用,仅授闲职。这段“北漂”岁月虽仕途失意,却成为徐锴学术生涯的关键转折。

在长安,他得以接触到北方学者收藏的古文典籍,尤其是东汉郑玄、许慎的手稿残卷,以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地名沿革的文字考证。他将南北学术特点融合,一方面继承南朝注重文字形义关系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北朝重视音韵与训诂的方法,对《说文解字系传》进行大幅修订。例如,他在解释“河”字时,不仅引用《说文解字》“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的本义,还结合《水经注》补充其流域变迁,并标注“河”在秦汉时期的读音与南朝口语的差异,展现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

开皇年间(581—600),徐锴因兄长徐铉获罪牵连,被贬为苏州司户参军。苏州是南朝故地,文风鼎盛,他在此地与当地学者频繁交流,搜集到大量吴地方言与俗字资料。他发现民间流行的“俗字”虽不符合小篆规范,却蕴含着汉字简化的规律,遂着《俗字考》一卷,收录“体”作“体”、“礼”作“礼”等俗字,分析其流行原因,这一研究比后世戴震、段玉裁的俗字学早了近千年。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二徐因学识渊博被召入秘书省,参与整理经史典籍。此时徐锴已年近六十,却仍精力充沛,每日校书至深夜。他利用秘书省藏书,对《说文解字系传》进行最后定稿,增补了“通释”部分对会意字、形声字的辨析,尤其对“六书”中的“转注”“假借”提出新解,认为“转注者,同义相受,如‘考’与‘老’;假借者,音同相代,如‘令’与‘长’”,这一观点被后世文字学家广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