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02章 东汉隐士徐麟(第2页)

而“读”则是指徐麟在繁忙的耕作之余,会静下心来研读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同时,他也对道家思想有所涉猎,尤其是东汉时期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对他这样的隐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麟并不局限于对典籍的注解和阐释,他更注重将经典中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他常说:“学以致用,不必在朝堂。”意思是说,学问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由于徐麟学识扎实、讲解通俗,他的名声逐渐传开,周边的百姓以及一些失意的士人都纷纷前来向他求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以徐麟为核心的学术群体逐渐形成,人们亲切地称这个群体为“徐门学派”。与当时主流经学注重对经典章句的详细解释和考证不同,“徐门学派”更强调将经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注重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

该学派尤其提倡“以孝治家”和“以和处乡”,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思想观念对会稽当地的民间教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当地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据地方志记载,徐麟的门生大多是普通的士人或农夫,他的教学并不区分学生的贵贱身份。只要有愿意学习的人,即使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的平民百姓,他都会传授知识。因此,徐麟在底层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他讲学的地方后来被人们称为“徐公讲堂”,这个名字一直流传至今。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仍然有与“徐公讲堂”相关的地名传说,这些传说见证了徐麟及其学派在当地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徐麟的思想犹如一座桥梁,横跨在儒家和道家这两座巍峨的山峰之间。在儒家的领域里,他视“礼”和“德”为生命的基石,坚信通过自我修养和家庭治理,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他主张即使不踏入仕途,也应当以教育感化乡里,实现“化民成俗”的伟大价值。

而在道家的世界中,徐麟则对“自然”和“无为”充满敬意。他认为人应当顺应天性,不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只有与山水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徐麟的品行以“清廉”和“谦和”而着称。在他隐居的日子里,曾有一位邻人因生活贫困而向他求助。徐麟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一半粮食分给了这位邻人,但当对方表示要偿还时,他却坚决地拒绝了。他说:“帮助他人本就是我应该做的,何必言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