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03章 江东棋圣徐宁(第2页)

日落时棋局终了,王恬看着棋盘长叹:“我输了。不是输在棋艺,是输在你这‘以柔克刚’的心思。”他拉着徐宁去江边小馆,要了两壶酒:“建康的棋手都学北方路数,讲究‘杀棋’,只有你把吴地的水意融进了棋里。”徐宁举杯:“王兄的棋有锐气,像京口的江风,我也学到不少。”

此后半月,两人天天在棋摊对弈。王恬的棋渐渐少了急躁,多了沉稳;徐宁的棋也添了几分凌厉,不再一味求稳。王恬带徐宁去见父亲王导,王导见他虽出身寒门,却谈吐有度,赞道:“江南有才俊,不在士族里。”他想荐徐宁入仕,徐宁婉拒:“我这性子,在官场怕是像落错了位的棋子,不如在民间自在。”

离开京口时,王恬送他一幅《广陵棋谱》:“这是我收集的江北棋路,你带着。以后不管在哪,想起我了,就摆一局我们下过的‘对角星’。”徐宁回赠他一枚榧木棋子:“这是我祖父的棋子,你看它边缘磨圆了,却从没裂过。就像我们的交情,不用常聚,心里有这枚棋就够。”

回到吴郡后,徐宁的名声渐渐传开。有人称他“吴郡棋仙”,他却更喜欢“棋友”这个称呼。他在旧棋肆旁开了间小茶馆,门前挂着“以棋会友,茶水随意”的木牌,来的多是老相识——挑柴的汉子、织锦的妇人、赶考的书生,谁有空都能坐下杀一盘。

有次王羲之从会稽来吴郡,特意找徐宁对弈。他带来新得的“云子”(云南产的名贵棋子),徐宁却拿出粗陶棋盘:“好棋不在棋子,在人心。”那局棋下到暮色四合,王羲之的“飞凤局”遇上徐宁的“游龙局”,难分胜负。王羲之叹道:“你的棋里有山水,我写的字里也想有这种气脉。”徐宁指着窗外:“吴郡的水绕着山走,从不会直着冲,字和棋都该这样——顺自然,不勉强。”

永和元年(345年),会稽发生粮荒,士族与百姓冲突不断。徐宁听说后,带着棋具去了会稽。他没去拜访官府,直接在城门口摆棋,立下规矩:“赢我一局,赠米两石;输了也给半石。”起初百姓不敢来,怕得罪士族;后来见一个老农用“笨招”赢了半石米,才纷纷围拢过来。

士族子弟听说后,觉得徐宁在“蛊惑百姓”,带家丁来砸棋摊。为首的是当地豪强虞氏的公子,他指着徐宁骂:“寒门小儿也敢插手地方事?”徐宁指着棋盘:“你若赢我,我立刻走;输了就把你家粮仓开三日。”虞公子自恃棋艺高,一口答应。

那局棋虞公子急着求胜,用“强攻”想破徐宁的防线,反被抓住破绽。最后一步,徐宁用“倒脱靴”吃了他七子,虞公子面红耳赤,却不肯认账。徐宁朗声道:“在座的都看着——棋品如人品,输不起的人,守不住家业,更护不了一方百姓。”围观者跟着起哄,虞公子没法子,只能开了粮仓。

事后王羲之找到徐宁,问他:“你就不怕虞氏报复?”徐宁正在给孩童讲棋,头也不抬:“怕就不下这局棋了。棋道也是人道,该争的时候就得争。”王羲之看着他教孩子落子的样子,忽然明白为何人称他“江东棋圣”——这“圣”字,不在棋艺,在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