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第2页)
在财政方面,徐纥为讨好灵太后(如修建永宁寺、开凿伊阙石窟),大量挪用军饷与赈灾款。孝昌元年(525年),关中地区遭遇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本应发放的赈灾粮却被徐纥挪用为灵太后的“私库”,导致“饿殍满道,人相食”。地方官员上奏灾情,均被他压下不发。在司法方面,他建立了一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规则:对依附自己的党羽,即便犯下杀人罪也能“改判流放”;对反对者则罗织罪名——清河王元怿曾弹劾徐纥“卖官乱政”,徐纥便诬陷其“谋反”,虽因元怿是宗室未被处死,却被罢官软禁;大臣袁翻因拒绝为徐纥亲信脱罪,直接被外放为地方官,终身未得召回。
六镇之乱(523年爆发)是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徐纥的统治,正是这场动乱的重要推手。北魏初年,为防御北方柔然,在漠南设立沃野、怀朔、武川等六镇,镇兵多为鲜卑贵族子弟或中原强宗,地位等同于“国之爪牙”,升迁路径通畅。但孝文帝汉化后,朝廷重心转向中原,六镇地位急剧下降:镇兵从“贵族军人”沦为“边鄙杂户”,与洛阳士族的差距拉大;军饷被克扣、土地贫瘠,甚至出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原本“立战功可入中央”的规矩被打破,职位多被洛阳权贵子弟占据。这些矛盾已积累数十年,亟需朝廷调整政策化解。但徐纥掌权后,对六镇的诉求不仅完全无视,反而通过两项政策加剧了矛盾。他将地方官职全部纳入“卖官”体系,六镇军官即便战功卓着,也需缴纳重金才能升迁——而镇兵本就贫困,根本无力承担,最终“有功者无赏,有钱者得官”,军心彻底涣散。六镇防御柔然需大量粮草、军械,徐纥却将这笔拨款挪用为“卖官资金”的“周转金”,导致边镇“兵甲朽坏,粮储断绝”。沃野镇兵破六韩拔陵在起兵檄文中痛斥:“洛阳权贵(指徐纥等人)食肉糜,边镇士卒骨填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523年,沃野镇民因“请粮不得”杀镇将起义,六镇之乱正式爆发。虽然动乱的根本原因是北魏“汉化与旧俗的撕裂”,但徐纥的腐败统治无疑是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他的政策让六镇军民彻底看清了朝廷的腐朽,最终选择以暴力反抗。
外部叛乱席卷北方,内部皇权与后权的矛盾也彻底爆发。孝明帝元诩逐渐长大,不满灵太后与徐纥专权,暗中联络并州军阀尔朱荣,欲借外力夺回权力。528年,孝明帝密令尔朱荣率军南下的消息泄露,徐纥与灵太后为自保,竟合谋毒杀了年仅19岁的孝明帝。这一行为彻底突破了伦理底线,给了尔朱荣“清君侧”的完美借口。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率铁骑直指洛阳。徐纥试图组织抵抗,却发现朝廷早已无可用之兵:禁军被他的亲信掌控,但士兵“久不操练,贪腐成风”;地方军队或被叛乱牵制,或不愿为“弑君者”卖命。最终,他只能劝灵太后“挟幼主(刚立的元钊)出逃”,自己则带着亲信与搜刮的财物先行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