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北周茅山派第十代宗师徐则(第2页)
据《续仙传》记载,徐则返回天台山后,自知尘缘将尽,便对弟子说:“吾学道五十余年,今当返真,汝等不必悲戚。”他预先选定十月十六日为“羽化之日”,此前数日,每日向弟子传授茅山派法诀,叮嘱“修道在恒,不在速求,若能守清静,自能感天地”。羽化当日,天台山异象丛生:原本晴朗的天空忽有祥云汇聚,林间传来鹤鸣,声传数里。徐则沐浴更衣后,于琼台精舍前盘膝而坐,对弟子言:“吾去后,可将吾尸置于石函,葬于山巅,勿立墓碑。”言毕,闭目而逝。弟子依其遗言料理后事,却在次日清晨发现:石函已空,仅留一件道袍;山巅有鹤形足迹,延伸至云端,仿佛有人乘鹤而去。当地百姓听闻此事,纷纷前往祭拜,称其“尸解成仙”。更有传言称,有人在羽化当日见一道士乘白鹤飞过天台山,衣袂飘飘,容貌与徐则无异。这些传说虽带奇幻色彩,却寄托了世人对“得道成仙”的向往。
徐则仙化之后,他的弟子们怀着崇敬之情,将他生前的言论精心整理成册,名为《徐则先生语录》。这本语录虽然未能在世间广泛流传,但它却为茅山派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确立了“重实践、轻虚名”的基调。
时光流转,到了唐代,天台山之上建起了一座“徐仙祠”,以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先师。这座祠堂庄严肃穆,周围青松环绕,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还能听到徐则先生诵经时的清音。
着名诗人李白也曾游历此地,他被徐则先生的事迹所打动,挥毫题诗:“天台有仙翁,鹤去留空祠。清风满松壑,犹似诵经时。”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徐仙祠的清幽景致,更表达了对徐则先生的敬仰之情。
尽管徐则先生并没有留下专门的着作传世,但他的生平事迹却成为了道教“隐修”与“仙化”文化的重要范本。茅山派更是将他尊为“十代宗师”,推崇他“以隐修道、以道化人”的理念,视其为门派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后世道教典籍如《太平广记》《三洞群仙录》等都收录了徐则的事迹,并将其视为“尸解仙”的典型代表。所谓“尸解”,在道教中并非指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象征,意味着舍弃凡身,成就仙体。徐则“白日乘鹤”的传说,恰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信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徐则的选择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初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那个从乱世向治世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人们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有些人选择入世建功立业,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出世修道。徐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即“拒征召而不拒道心”,在个人信仰和社会关系之间找到了平衡,展现了道家“和光同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