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南朝梁官员徐僧权(第2页)
而徐僧权在文化史上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当属首创古籍钤印制度。在他之前,古籍收藏虽有记录,但缺乏明确的“所有权”或“鉴定者”标识,容易出现混淆、伪造或流失的情况。徐僧权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整理完毕的古籍上加盖专属印章,以此标记藏书机构(如文德殿)和鉴定者(如他本人)。他专门刻制了“徐僧权印”,在经他鉴定、整理的古籍上钤印,印章的位置多在书卷的空白处或首尾,既不影响阅读,又清晰留下了鉴定痕迹。这一制度的创立,具有多重意义:一是明确了古籍的收藏归属,减少了典籍流失或被私自带出宫廷的可能;二是通过鉴定者印章,为古籍的真伪和价值提供了权威背书,后世可通过印章追溯典籍的流传脉络;三是开创了中国古籍鉴藏印的传统,此后历代藏书家、鉴定家纷纷效仿,形成了“每鉴必印”的惯例,成为中国古籍文化的一大特色。
“徐僧权印”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现存最早的鉴藏印之一,目前在一些传世的古代法帖或摹本中,仍能见到这方印章的痕迹(如部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摹本上,保留有“徐僧权印”的钤印)。这些印章不仅是徐僧权工作的直接见证,也成为后世研究南朝梁藏书制度和书法鉴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从印章的篆刻风格来看,“徐僧权印”兼具古朴与规整之美,既体现了当时的篆刻技艺,也反映出他作为书法鉴定家对“法度”的重视——连印章的刻制都力求严谨,与他整理古籍时的细致风格一脉相承。
除了典籍整理和钤印制度,徐僧权在书法鉴定领域的造诣也广受认可。南朝梁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期,尤其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备受推崇,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仿作。徐僧权凭借对书法笔法、气韵的深刻理解,能精准辨别真伪,许多宫廷收藏的“二王”书法作品,都经过他的鉴定,确保了藏品的质量。他的鉴定眼光不仅得到梁武帝的信任,也为当时的文人所推崇,不少文人在获得珍贵书法作品后,会主动请他鉴定,以他的评价为作品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