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25章 秦代刑徒工匠徐猛(第2页)

在秦代严苛的法律体系下,修陵工程有着严格的工期要求,任何延误都可能招致重罚。徐猛作为工匠,负责的或许是陵墓中某一部分的修建或器物制作,他日复一日地在工地上劳作,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强度。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他负责的工序未能如期完成,触犯了秦法。按照陶片所记“误期劓鼻”,他因此受到了“劓鼻”的刑罚,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肉刑,不仅带来身体上的剧痛,更会留下终身的印记,让他在人群中难以抬头。

遭受刑罚后,徐猛的处境愈发艰难。在等级森严的秦代社会,刑徒的地位极其低下,他们不仅要继续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还可能面临更多的欺凌与压迫。但他或许并未因此倒下,依旧在工地上默默劳作,用残存的力量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只是,那道失去鼻子的伤痕,时刻提醒着他秦法的残酷,也见证着底层民众在强权之下的无奈与挣扎。

最终,徐猛没能活着离开骊山工地。他与其他无数不知名的刑徒、工匠一样,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后,被草草掩埋在修陵人墓中。他的生命终结于骊山脚下,没有墓碑,没有记载,仿佛从未存在过。直到两千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临潼秦陵修陵人墓中发掘出那块刻有他名字和遭遇的陶片,这位秦代工匠的故事才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