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39章 东汉僧人徐调(第2页)

除了翻译《孟子》,徐调在佛经翻译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迦腻色伽一世时期,曾在首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举行过一次佛教结集,目的是整理与规范佛经文本,徐调很可能参与了这一活动。他精通汉语、梵语、佉卢文等多种语言,能够在不同文字的佛经版本之间进行对照与校勘,其译经风格既注重忠实原文,又兼顾西域信众的理解习惯,力求在准确传达佛法精髓的同时,让经文更具传播力。虽然他翻译的佛经完整版本已大多失传,但在后世发现的一些佛经注疏中,仍能看到对“汉僧徐调所译”的引用,足见其译经在当时的影响力。

徐调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宫廷与译经场所,他还积极参与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出土的壁画题记中,有“汉僧徐调供养”的字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一发现印证了他在西域佛教寺院中的活跃身影。哈达佛寺是贵霜时期重要的佛教圣地,以精美的壁画与佛塔建筑闻名,徐调在此供养,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更可能是在与当地僧人交流佛法、探讨教义。他将中原佛教的修行方式与西域的佛教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弘法风格,或许还曾在寺院中讲解他翻译的《孟子》思想,让佛教信徒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善”的内涵。这种跨宗教、跨文化的交流,使得徐调不仅是一名译经僧,更成为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者。

在贵霜帝国的生活,让徐调深刻体会到文明交融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当时的贵霜,既有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希腊文化的艺术影响,还有西域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徐调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对异质文化的包容。他的翻译工作,本质上是在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点——《孟子》的“性善论”与佛教的“慈悲心”,在他看来都是引导人向善的精神力量,这种理念的融合,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努力,迦腻色伽一世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甚至可能通过徐调与东汉朝廷产生了间接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并未留下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从贵霜与东汉在商贸、宗教上的往来来看,并非没有可能。

晚年的徐调,或许仍在犍陀罗地区从事译经与弘法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中原的思念愈发深切,但丝绸之路的遥远与艰险,可能让他最终选择留在了贵霜。他培养了一批弟子,其中既有西域僧人,也有来自中原的求学者,这些弟子继承了他的译经事业,将他翻译的典籍继续传播。徐调去世后,他的事迹逐渐被淡忘,直到近代考古发现的佉卢文残片与哈达佛寺题记,才让这位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译经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