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41章 南陈河东郡丞徐伯阳

徐伯阳,字隐忍,南朝陈东海郡人,其生年虽未见于正史明确记载,但据其活动轨迹及相关史料推断,大致生活于南朝梁末至陈朝时期。东海徐氏自汉魏以来便是望族,累世为官,文风鼎盛,徐伯阳出身于这样的家族,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与道德教化之中,这对其一生的品行与学术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与对知识的渴求,“敏而好学”是时人对其少年时期最鲜明的评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籍的获取并非易事,徐伯阳却总能想方设法寻访典籍,无论是家藏的旧卷,还是亲友处的孤本,他都如获至宝,常常手不释卷,研读至深夜。其求学范围广泛,不仅精研儒家经典,对史传、诗赋乃至诸子百家学说均有涉猎,这种广博的学识积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与为官理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个人品德方面,徐伯阳以“善养亲”着称于世。古代社会将孝悌视为立身之本,而他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其父母在他早年便已年迈体衰,家中生计虽不算窘迫,但照料老人的琐事繁杂。徐伯阳始终亲自侍奉,无论寒暑,从不懈怠。他会细心观察父母的饮食起居,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衣物,为他们烹制合宜的膳食。当父母患病时,他更是衣不解带地守候在旁,亲自煎药喂服,直至病情好转。这种至孝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家人的敬重,更在乡里间传为美谈,成为当时人们称颂的道德典范。邻里间若有关于孝道的疑问或争执,常以徐伯阳的事迹作为参照,足见其品行对周围人的影响之深。

成年之后,徐伯阳凭借其学识与品行,逐渐步入仕途。南朝时期,选官制度虽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但个人的才德与声望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他最初在地方州郡任职,凭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与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很快便获得了上级的赏识。在任期间,他始终以民生为重,关注百姓疾苦。当时的南朝正处于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地方上的赋役往往十分沉重,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然而,徐伯阳却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多次向上级建言,恳请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他详细地陈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出赋税过重不仅会让百姓生活困苦,更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徐伯阳的恳切言辞最终打动了上级官员,使得一些受灾地区的赋税得到了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