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60章 徐豁(第2页)
徐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像部分官员那样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或是因畏惧朝廷权威而选择沉默,而是坚定地选择站在百姓这边,决心为他们争取喘息的空间。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反复的考量,他提笔写下奏表,直言不讳地向朝廷陈述“郡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这一税赋过重的现状,清晰地剖析了高额赋税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明确请求朝廷能够减轻这部分税赋。
这份奏表不仅是徐豁责任心的生动体现——身为地方官员,他没有只盯着政绩与仕途,而是真正将百姓的生存困境纳入考量,甘愿为了百姓的利益向朝廷进言,这份勇气与担当在当时并不多见;同时,它也成为了研究南朝赋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史料。从奏表中,后人得以清晰地窥见南朝时期赋税制度的具体细节,了解到当时统治者对基层百姓的剥削程度,而税赋过重引发的百姓生存危机,正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之一,为后世研究那段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一手参考。
徐豁,这位南朝宋时期的杰出人物,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始终坚守着“良吏”的标准,以改革的思维去应对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当他担任始兴太守时,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福祉。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倾听民众的声音,并毫不畏惧地向上级直言进谏。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使得他在治理地方时能够真正做到为民着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