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北齐谯州刺史徐睿
徐睿,北齐时期地方官吏,其名于史书中虽仅寥寥数笔,却如沧海遗珠,折射出南北朝乱世中基层官员的履职图景。史载其“性平和,勤于政事”,曾任谯州刺史,终因病卒于任上,是北齐帝国官僚体系中无数默默奉献者的缩影,亦是支撑王朝运转的坚实基石。
北齐承东魏之基,立国于南北朝分裂动荡之时,疆域囊括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等地,境内州郡林立,地方治理的优劣直接关乎政权稳定。谯州,地处北齐南部边境,毗邻南朝梁、陈疆域,既是军事防御要冲,亦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此地吏治难度远超内地州郡。徐睿能被委以谯州刺史之职,足见北齐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
“性平和”是徐睿最为鲜明的性格特质,这在南北朝时期尤为难得。彼时官场风气浮躁,不少官员或刚愎自用、鱼肉百姓,或因循守旧、推诿塞责,而徐睿待人接物温和谦逊,处理政务时不喜用苛政峻法,更倾向以情理服人。据地方史志零星记载,其到任谯州之初,恰逢当地因连年兵灾出现流民潮,部分官吏主张强行驱逐流民,以防生乱。徐睿却力排众议,提出“抚流民以安地方”之策,他亲自前往流民聚集之地,询问疾苦,承诺为其分配闲置土地、提供种子农具,同时晓谕当地豪强不得趁机兼并土地、欺压流民。在他的协调下,流民得以安定,不少人开垦荒地、恢复生产,谯州境内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
“勤于政事”则是徐睿履职的核心准则。作为刺史,他需统辖谯州军政、民政、司法等诸多事务,却从不懈怠。每日清晨,他便召集属吏商议政务,对百姓上报的诉求逐一核实处理;午后则常轻车简从,深入乡村田间,考察农情、倾听民意。有史料提及,谯州境内有一条灌溉渠道因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旱季则农田缺水,当地百姓深受其苦。徐睿得知后,当即组织人力物力修缮渠道,他不仅亲自勘察渠道走向、制定修缮方案,还时常到施工现场督查进度,与工匠、民夫一同劳作。历时三个月,渠道修缮完工,灌溉农田数千亩,谯州百姓为感念其功,私下称此渠为“徐公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