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忆江南,困兽犹斗

扬州,胡玉楼临街包厢内。*s^h-a.n,s.h!a+n?y¢q¨.~c!o¨www.

略显昏暗的灯光,让厢房内的气氛格外凝重。

扬州刺史崔焕之、漕运司副使郑元琮,以及扬州本地的豪商巨贾等,正一脸愁容的围坐在一起。

“崔使君,郑副使,情形…不太妙啊!”一身材微胖、面色焦灼的盐商压低声音,额角渗出细汗。

“那马周和李义府,带着都水监的人,这几日跟疯狗似的!拿着魏驸马的令牌,查账目、验仓廪,盘问船工纤。

连咱们在运河上设的几处‘常例’(指私设关卡收取的费用)点,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

作为大唐最重要的产盐地,淮盐的盐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自从魏叔玉在登州、浑州两地修建盐田,淮盐的盐商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有便宜岳父在,魏叔玉自然拿到大唐一半的盐引。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魏叔玉太实诚了。他不仅不走私食盐,而且盐税交得足足的。

与淮盐、川盐盐商交税相比,魏叔玉简直是谦谦君子。

短短三年间,朝廷收到的盐税翻了三倍。而淮盐与川盐的税收,却急转直下。

魏叔玉名义上是为了下江南游玩,实际上是御史台背负着重大任务。

那就是好好查查淮盐的情况,好好整顿下淮盐产业里的蛀虫。

“是啊!”另一绸缎商接口,语气带着恐惧。6吆看书惘 勉沸越毒

“他们问得极细!漕船运力、损耗比例、沿途停靠时间、货品转运流程。

甚至连纤夫每日吃多少米、拿多少工钱都要问。这哪里是梳理水运?分明是要把咱们的底裤都扒干净!”

崔焕之,年约五十、保养得宜、眼神精明的官员,此刻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

他捻着胡须,半晌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魏叔玉…好狠的手段!百万贯撒钱买名声,迷惑陛下与世人耳目,暗地里却派两条恶犬来断我等财路!”

作为漕运司的实权人物,郑元琮的脸色同样难看。

他恶狠狠道:“魏叔玉是要动漕运的根基!什么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说得好听!分明是要把我们这些年辛苦建立起来的规矩,还有那些‘暗流’(指走私、夹带等灰色收入)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