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第2页)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狼毫如游龙戏水,字迹力透纸背。

阁内骤然寂静,唯有笔尖摩挲纸面的沙沙声。

老学究们不自觉地向前倾身,浑浊的眼中泛起异彩。

年轻书生们攥紧拳头,指节因激动而泛白。

孟常的笑容却渐渐凝固——那些典故如信手拈来,情感如江水奔涌,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自谦,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的慨叹,竟比上半阙更见锋芒。

王勃写至"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时,突然掷笔大笑。

他抓起案头酒坛,仰头痛饮,酒水飞溅在未干的墨迹上,晕开一朵朵墨花。

不等众人反应,他已大步迈向雕花木门,青衫在穿堂风中猎猎作响:"后会有期!"

留下满室惊愕的众人,和案头那篇气势磅礴的未完之作。

孟常踉跄着上前,指尖悬在纸面迟迟不敢落下。

他自幼熟读经史,十二岁便倒背《昭明文选》,十三岁中举名动长安。此刻却只觉喉头腥甜——那些曾让他骄傲的才学,在王勃的笔锋下竟如孩童涂鸦。

看着对方一气呵成的下半阙,他突然想起妻子昨夜的叮嘱"夫君定能技惊四座",此刻却化作尖锐的讽刺,刺得眼眶发烫。

阎伯屿颤抖着展开全文,从"豫章故郡"读到"不坠青云之志",只觉胸中气血翻涌。可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那个空缺如同一记重锤,敲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猛地转身,金丝绣鞋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声响:"快!追上那个少年!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问出这个字!" 阁内顿时乱作一团。老学究们围在案前,白发乱颤地争论:"必是"水"字,平实中见真章!""荒谬!”

孟常却独自退到廊下,望着王勃消失的方向,突然想起幼时夫子的夸赞"过目成诵,他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