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章(第2页)

李恪躺在藤椅上,枯瘦的手连端杯的力气都没了,可看见来人时,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亮。

"他们终究还是走了这步。"

老人的声音像风中的残烛,"当年我劝先帝,别学隋炀帝征高句丽,他不听"

齐先生往炭盆里添了块火炭,火星子溅在青砖上。

“李敬宗已带着面具去了江南。"

他低声说,目光落在墙角那尊锤镰相交的铜像上,"那些在暗处的人,都认这个记号。"

李恪忽然笑了。

"也好让年轻人去折腾吧。我这把骨头,总算能看着"

话没说完,他的头便歪向了一边,藤椅旁的棋盘还摆着未下完的残局,黑子已被白子围得水泄不通。

三年后的上元节,洛阳的花灯比往年亮了三倍。西市的绸缎铺挂出了新到的蜀锦,江南来的茶商在街头吆喝着明前龙井,连河西走廊的驿道都换了新铺的青石——这些变化,都记在张柬之新呈的账册里:放弃西方后,省下的军费让江南的漕运疏通了,洛阳的银库重新堆起了银子,连关中的农户都能用上新铸的铁犁。

可街角的茶馆里,说书人讲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时,台下总有人抹眼泪。

那些当年随父辈征战西域的老兵,如今拄着拐杖坐在茶馆角落,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他们知道,碎叶城的唐军坟茔,怕是早已被风沙埋成了平地。

元日大典那天,武曌坐在则天门楼的观礼台上,看着各国使臣叩拜。

当司仪官念到"倭国使臣"时,台下那群穿着唐式朝服的倭寇"咚"地跪了下去,额头磕在青砖上,响得像敲鼓。

为首的倭人抬起头时,左脸上还留着被唐军刀鞘砸出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