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337章(第2页)
羽林军的将领中有鲜卑血统,却能背诵《论语》。
甚至宫廷乐师中,有来自龟兹的琵琶圣手白明达,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如今已成为宫廷宴饮的必备曲目。
封禅大典结束后,李隆基在泰山脚下的行宫翻阅户部奏报。
绢帛库的账目显示,全国储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铜钱储备超过三百万贯,银两储备两万万两,绢帛堆积如山,以至于有些仓库的梁柱因不堪重负而坍塌。
掌管财政的杨国忠(时为度支郎中)在奏折中写道:“关中粟米每斗十钱,洛阳绸缎每匹百五十文,百姓户均存粮可支三年。”
这份富庶,源于帝国精巧的朝贡体系。
李隆基想起武则天的话:“蛮夷之地,若强取则耗国力,若怀柔则获其利。”
如今大唐对藩属国的治理,正是这套思路的延续。
渤海国每年进贡貂皮三万张,朝廷则回赠丝绸与农具。
新罗送来人参与海豹皮,便能换回《礼记》与历法;日本使团带来硫磺与砂金,带走的却是《唐律疏议》与《金刚经》。这种“厚往薄来”的策略,看似朝廷吃亏,实则以最小的成本维系了庞大的国际秩序——正如鸿胪寺卿所言:“一匹丝绸换十张貂皮,十卷经书换千斛粮食,此非交易,乃天朝上国之恩泽。”
国库的充盈,让朝廷有底气推行更宽松的政策。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李隆基下诏减免全国租庸调,将地税从每亩二升降至一升半。
同时扩大常平仓的规模,在关中、河南、河北增设五十座粮仓,以备荒年。
这些举措让百姓安居乐业,据户部统计,开元二十三年全国户数达九百万,人口四千五百万,较开元初年增长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