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峥 作品

第48章 神灵的心思(第3页)

(狐之三德: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〇释“狐”。)

“是了,”少婵应道,“其色中和,是说狐之毛色暗合了中庸之道;小前大后,则言狐的头小尾大,秩序井然,体现了尊卑之序;狐死首丘,是因其怀有仁德,不忘本也。”

少嫆略显迟疑:“天子诸侯大夫之所以服狐裘,就是为了用狐‘不忘本’的德性来戒励自己。”

子默表示自己也知道:“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黃,大夫狐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

(天子狐白:出自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之衣裳,“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黃,大夫狐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

深谙装饰其道的少妍嗤笑出声:“得了,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为上行下效的奢侈找托辞罢了,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人们则会更多地猎狐,山野间的狐子狐孙们岂不是倒了血霉?”

众人听罢倒无异议,又都安静下来。

片晌过去,只见子猷点了点头,提出结语:“大家都知道,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殊途,狐则在仙妖之间,故若要说遇到狐仙,是怪异也好,是平常事也罢!”

(“人物异类”句: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意思是人和兽不同类,而狐仙正介于二者之间;阴间与阳间不同路,狐仙则活跃在二者之间;神仙与妖怪不同途,狐仙的地位就处在两者之间,“故谓遇狐为怪可,谓遇狐为常亦可”。古人以为狐介于人与动物、阴阳、仙妖之间,也就是说,它们在心智上与人十分接近,也可修炼成仙。)

大家听了也都十分认可,纷纷称是。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挤到边上已半天不语的少姝,这会儿独自喃喃不已。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出自《楚辞九章哀郡》,至少自先秦起,人们对狐狸便有“狐死首丘”的德兽印象,先秦儒家也已开始认为这是狐怀有仁德的表现,《礼记檀弓上》记载:“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