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30章 沧州市献县非遗-通臂劈挂拳、肖像剪影、凤尾纱

沧州献县非遗瑰宝:通臂劈挂拳、肖像剪影与凤尾纱的文化密码 在燕赵大地的文化版图中,沧州市献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着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通臂劈挂拳的刚劲迅猛、肖像剪影的灵动细腻、凤尾纱的斑斓绚丽,共同编织出一幅献县非遗文化的壮丽画卷。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献县人民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一、通臂劈挂拳:刚柔并济的武术传奇

历史溯源:千年传承的武学脉络

通臂劈挂拳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当时,少林寺反清失败后,一位擅长劈挂拳的少林武僧化名韩姓道人,云游至盐山大左村,留宿于古庙。村民左宝梅酷爱武术,对韩姓道人热情照拂,二人相互欣赏,常切磋武功。经多次交流,左宝梅拜其为师,刻苦练习。左宝梅少年时习练家传通背拳,精研通背拳法,是当时的武林高手。他将通背、劈挂两个拳法融为一体,独创了通背劈挂门。此后,这门拳术首传给侄子左华林、弟子潘世魁,至今再传弟子已有11代,门徒遍布海内外。

通臂劈挂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同治年间,第四代传承人盐山县肖化成传艺于今孟村安亭云等人,后与当地固有拳种“梅花长拳”相结合,引进“梅花五行”理论,形成了现在风格独特的通背劈挂拳。民国年间,马英图、郭长生两位武师对原来的劈挂拳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使长期分离的两支劈挂拳“破镜重圆、合为一体”,并对原来的劈挂拳重新修改,修改后的劈挂拳“神韵倍增、面貌全新”,还创编了疯魔棍、劈挂刀,填补了劈挂拳系没有器械套路的空白。

技艺特色:刚柔相济的武术魅力

通臂劈挂拳属长击类拳术,古称披挂拳、抹面拳,亦称通臂拳。其命名存双重拳理依据:一者取象通臂猿舒臂之态,强调圆抡摔拍、直出穿点的上肢技法;二者注重“通背”劲力传导,通过肩臂贯通形成整体发力。该拳以劈、挂、摔、弹等技法为主,强调通臂劲法与步法进必跟,动作大开大合。其劲法含通透劲、吞吐劲等要诀,行拳特点是“一活、二快、三多变、四力沉长”,即所谓“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足似钻”。

通背劈挂拳的每个套路各具特点,主要套路有抹面拳、青龙拳、飞虎拳、白猿拳、通背二十四手等9趟拳法,还有3趟架功。器械方面,有苗刀、疯魔棍、劈挂刀、奇枪、青萍剑、行钩、双头蛇、戟等。在演练时,神形自如,动作舒展,洒落矫健,疾速多变。整个套路虽无定势,但动静分明,节奏明显,有“势无定势,形无定踪”“疾若奔涛滚浪,又似风雷搅顶;缓似清风拂柳,又像雄鹰盘旋”之说。

传承现状: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

2012年,通背劈挂拳被列入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盐山县城的盐山武术馆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劈挂拳代表性传承人魏国军正带着学生们习练。魏国军练起拳来动作工整舒展,在起落转伏中进退得宜。他表示,通背劈挂拳不仅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武术,让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