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沧州市黄骅市非遗-麒麟舞、面花、古乐、渔鼓戏、纯阳剑
黄骅非遗:麒麟舞、面花、古乐、渔鼓戏与纯阳剑的华彩乐章 在沧州黄骅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麒麟舞的威武灵动、面花的精巧美味、古乐的悠扬婉转、渔鼓戏的质朴韵味以及纯阳剑的刚柔并济,共同奏响了一曲黄骅非遗的华彩乐章。
麒麟舞:灵动威武的祥瑞之舞
麒麟舞,作为黄骅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它起源于宫廷庆典中的麒麟圣舞,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艺术,承载着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美好祈愿。
黄骅麒麟舞的造型高大威猛,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仿佛从神话中走来的祥瑞之兽。传统的扎制方法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但这种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不断改进工艺,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表演时,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表演,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腰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其内做尾部表演。麒麟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员足踏一米多的高跷,身托50公斤的道具,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全场多只麒麟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跳跃舞动,演出场面大气磅礴、威风凛凛。那灵动的身姿、飞扬的神采,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让人不禁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麒麟的威武气势所折服。
然而,麒麟舞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麒麟造型扎制用料庞杂、造价较高、费时费力、表演动作难度大等原因,黄骅麒麟舞表演规模日渐缩小,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加大对麒麟舞的资金投入,改善扎制工艺,降低制作成本;举办麒麟舞培训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麒麟舞。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麒麟舞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面花:精巧美味的舌尖艺术
黄骅面花,是河北省黄骅市特有的面食造型技艺,起源于清代渤海湾盐碱地区。当地民众因旱碱麦产量有限,便发展出以面塑替代祭祀供品的习俗,久而久之,面花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黄骅面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需经选料、发肥、揉面、搋面、塑形、蒸制等18道工序。选用当地特有的旱碱麦面粉,其蛋白质含量高,面筋指数大,赋予面花特有的劲道口感。发面采用老肥自然发酵,兑碱用纯碱中和酸性,配合搋面增加筋性。塑形时,使用阴刻柳椴木模制作基础造型,再手工修饰鱼形、寿桃等细节。特殊工艺包含“三揉九搋”揉面法,需反复折叠面团形成层次,使成品断面呈现云纹状,口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