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42章 廊坊市固安县非遗-柳编、京绣、脸谱王

廊坊市固安县非遗三绝:柳编、京绣与脸谱王的文化密码 在京津冀交汇的廊坊市固安县,非遗文化如永定河般奔涌不息。这里既有国家级非遗“柳编”的千年技艺传承,也有省级非遗“京绣”的宫廷美学复兴,更有家族三代深耕的“脸谱王”艺术创新。三者共同编织出固安非遗的立体图景,成为中华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交融的鲜活样本。

一、柳编:从永定河畔走出的“活态文物”

固安柳编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固安县志》记载,河南杞县知县调任固安时,将杞柳种植与编织技艺引入此地,开启了“柳编之乡”的千年传奇。明代永乐年间,当地农民已规模化种植杞柳,编织出升、斗、簸箕等实用器具;至清代乾隆年间,柳编产业达到鼎盛,民间流传“捆载担负者踵相接,贩竖麋集,皆柳器也”的盛况,柳箱、柳斗等产品远销京津苏奉,甚至通过商会与胜大公司出口日本、朝鲜。

技艺密码:

固安柳编以“经纬交织”为核心技法,分为线编与条编两大体系。线编以麻绳为辅,通过网锁条杆编织管箩、安全帽等;条编则以柳条自身交叉成网,无需辅料,制成菜浅、果筐等。其装饰花纹讲究“花套花、环套环”,色调柔和而层次丰富,既有仿唐坐墩的古朴雅致,也有草地毯的现代简约。2011年,固安柳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编号7-55,成为中华农耕文明与手工美学的活态见证。

现代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固安柳编从实用器具向工艺品升级,1962年首次出口日本,随后参加广交会走向世界。如今,固安柳编已开发出花瓶、沙发、茶几等700余种产品,年出口额超亿元,编工达2.5万人。2023年,保护单位调整为固安县文物和非遗所,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与文旅融合,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