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46章 廊坊市安次区非遗-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笙管乐

廊坊市安次区非遗文化: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与笙管乐的千年传承

安次区作为廊坊市的文化核心区,孕育了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笙管乐三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以舞蹈、戏曲、音乐为载体,构建起从动态表演到静态艺术的文化生态链,成为研究华北民间文化的重要样本。

一、西安庄高跷会:文跷之首的戏剧化表达

历史溯源与技艺精髓

西安庄高跷会始建于清末,由梨园弟子“笑刘”创立。他将戏剧人物与高跷技艺结合,形成“文跷”表演体系。高跷木腿高约80厘米,演员需在行走中完成跳、跃、劈叉等动作,同时演绎《穆柯寨》《白蛇传》等戏曲名段。表演角色涵盖陀头和尚、傻公子、渔翁等16人,以独立纵队形式行进,锣鼓伴奏中展现“亦歌亦舞”的独特魅力。

技艺特征与文化符号

西安庄高跷属文跷范畴,强调“扭”与“踩”的韵律感。基本动作如麻雀步、单腿跳需与角色身份契合,例如渔翁需模拟划桨姿态,俊锣则以轻快步伐呼应鼓点。其服饰采用戏曲戏装,色彩鲜艳,头饰夸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演中,“打一百单八棒”是经典环节,演员需在庙门前连续击打12套棒法,展现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传承与创新

西安庄高跷会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廊坊师范学院开设课程,培养青年学员。2024年,团队参与京津冀非遗展演,以《穆柯寨》选段吸引观众。同时,开发高跷主题文创产品,如卡通形象徽章、动态雕塑,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二、葛渔城重阁会:铁芯子上的戏剧奇迹

历史渊源与技艺结构

葛渔城重阁会始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移民传入。表演采用上下两层演员结构:底层“底座”为身强力壮的男演员,背负铁铸“芯子”;上层“二节人”为10岁左右儿童,固定于芯子顶端,着成人戏服扮演女角。两人组合的芯子重六七十斤,需底座保持平衡完成舞步,难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