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49章 衡水市故城县非遗-贡面、捏骨、架鼓、颜料制作、针灸

衡水市故城县非遗:贡面、捏骨、架鼓、颜料制作与针灸的千年传承

衡水市故城县,这座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舌尖上的贡面到指尖上的捏骨,从鼓声震天的架鼓到色彩斑斓的颜料制作,再到悬壶济世的针灸技艺,每一项非遗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故城的文化脉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坚韧。

一、龙凤贡面:运河畔的舌尖传奇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龙凤贡面,起源于明代故城镇齐氏家族,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因其细如丝、白如雪、空如竹、韧如藤的独特品质,被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成为宫廷御用美食。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选用当地高筋面粉、鸡蛋、香油、盐和水五种原料,经过和面、搋面、开条、接条、搓条、桄纤、分面、抻面等2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成。成品分为圆条空心的龙须面与扁条平直的凤尾面,煮后汤清味厚,入口细腻柔软,富含营养且易消化。

传承与发展

2006年,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六代传承人刁建民,近4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面案前,从凌晨3点的和面到中午的抻面,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他的心血。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故城龙凤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限定为故城镇、青罕镇、郑口镇三镇。如今,故城县有30余家贡面制作作坊,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龙凤贡面已成为故城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殷氏五行捏骨:悬壶济世的中医瑰宝

历史传承与技艺精髓

殷氏五行捏骨,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殷氏先祖创立的中医馆,历经十五代传承,形成了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辩证诊治手法,通过热效力渗透结合热力、压力与药力治疗骨伤及颈椎腰椎疾病的独特疗法。第13代传承人殷树柏拓展技艺,第14代殷丙森完善手法用药体系,第15代传承人殷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技法曾获乾隆御赐“江北第一家”匾额,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床应用与文化价值

殷氏五行捏骨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捏、揉、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故城,殷氏五行捏骨已成为当地人信赖的民间疗法,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治疗。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中医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