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58章 山西省-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穿越千年的文明史诗

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一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的古城静静矗立,历经2800余年风雨,仍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与建筑风貌。

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于1997年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商业文明与宗教文化的“活化石”。

这座被称作“龟城”的古城,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礼制格局,其“土”字形街巷网络与八卦方位的呼应,堪称中国汉民族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

一、历史脉络:从军事要塞到金融中心

平遥古城的文明史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时期,初为夯土城墙的军事要塞,称“古陶”。

北魏时期,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平陶县更名为平遥县,并迁址重建。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防御北元,命平遥知县加固城墙,形成周长6.4公里、高12米的砖石结构,设72座敌楼、3000垛口,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这一扩建工程奠定了今日古城的规模,而“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的街巷格局亦在此时期定型。

清中后期,平遥迎来历史转折。

1823年,商人雷履泰将颜料庄转型为票号“日升昌”,首创“汇票”制度,实现异地汇兑,开启中国近代金融业先河。

至清末,平遥城内票号达22家,掌控全国50%以上的白银流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及日本、新加坡等地,被誉为“古代中国华尔街”。

慈禧西逃途经平遥时,城内富商献银十万两,获赐“汇通天下”匾额,足见其金融地位之显赫。

二、建筑密码:凝固的时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