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72章 山西省-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

山西省考古双璧: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的历史解码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下埋藏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墓葬。其中,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以独特的考古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实物资料。这两处墓葬群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丧葬习俗,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一、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晋文化北进的时空坐标

地理与历史:汾河支流的文化交汇点

孝义西关墓地位于山西省孝义市东部,中阳楼街道西关村北,南距汾河支流孝河约1公里,地处吕梁山东麓山前冲积平原区。

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区域进行系统发掘,共清理春秋晚期至东汉初年墓葬300座,出土铜、陶、玉器等2700余件。

该墓地是晋中地区两周至汉代历史序列构建的重要环节,入选2024年度山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墓葬形制:从周制到汉制的转型实证

东周墓葬: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口底同大、四壁规整,葬具为一椁双棺或一棺一椁,人骨保存完好,头向多向北。

随葬器物组合包括鬲盆罐、鬲豆壶等,反映晋文化礼制传统。

典型器物如三晋青铜礼器,体现周代等级制度。

两汉墓葬:以带竖井式墓道的土洞墓为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

随葬品出现釉陶明器组合,如陶鼎、陶盒、陶壶等,部分器物带有秦文化特征。

墓葬排列呈现小聚群现象,反映汉文化本土化进程。

文化价值:多元交融的历史图景

区域交流:出土的巴蜀式铜鍪与燕式青铜带钩,表明孝义地区在秦汉时期已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

这种物质文化交流现象,为重新认识山西在秦汉帝国版图内的地位提供了考古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