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73章 山西省-郝聚夫妇合葬墓、郝时演夫妇合葬墓(第2页)

仿木结构的象征意义

墓室壁面饰以简易砖雕,包括斗栱、枋木等构件。斗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扶壁间素枋两重,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构件上绘旋花海石榴、连续方格纹等纹饰。

这种仿木结构不仅模仿了地面建筑的形制,更通过斗栱的等级差异(如五铺作的使用)暗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

尽管两座墓葬的砖雕工艺较为粗犷,但其存在本身即表明八边形仿木结构墓葬在明代晋中地区已形成标准化模式。

三、随葬品组合:物质文化的社会表达

器物类型与功能分析

两座墓葬的随葬品以碗、罐组合为主,共出土瓷器8件、陶器1件及木器3件:

瓷器:m12出土黑釉碗2件、酱釉罐1件,m14出土青花碗3件、白釉罐2件。这些器物多为民间窑场产品,胎质粗糙,釉色不均,反映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

陶器:m14出土1件陶罐,口沿残缺,内盛炭化谷物,可能为祭祀用的粮食容器。

木器:两座墓葬均出土木桌、木椅各1件,形制与壁画中宴饮图的家具一致,具有祭祀功能。

器物组合的阶层差异

尽管两座墓葬的随葬品数量相近,但器物类型存在细微差异:m12的瓷器以黑釉、酱釉为主,m14则出现青花瓷,表明后者可能拥有更高的经济能力。

此外,m14墓道发现的铜钱(残损)与m12无铜钱的现象,进一步印证了明代中期社会阶层的分化。

四、祭文内容:女性地位与家族谱系的微观记录

女性称谓的等级制度

m12祭文录四代人,m14录五代人,均体现明代女性在家族谱系中的边缘地位:

嫁入之妻:称“氏”,如m12祭文“故考郝公聚妣王氏”,仅以姓氏代指,不书名字。

嫁出之女:称“姐”,如m14祭文“女姐适某氏”,仅记录婚姻关系,不提个人身份。

重要场合的缺席:祭文中女性仅作为家族成员被提及,从未出现在主祭人名单中,反映“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

家族谱系的构建逻辑

两座墓葬的祭文通过代际记录,构建了清晰的家族传承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