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75章 山西省-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晋祠圣母殿、西溪二仙庙梳妆楼

山西古建三绝: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晋祠圣母殿(金)与西溪二仙庙梳妆楼(金)的时空对话

在中华文明的建筑长河中,山西省以“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独树一帜。其中,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晋祠圣母殿与西溪二仙庙梳妆楼三座古建筑,分别以辽代木构巅峰、宋代建筑典范与金代楼阁精华的身份,构建起一部跨越三百年的建筑史诗。它们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物见证。

一、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木构的巅峰之作

历史脉络与建筑地位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是辽代皇家寺院华严寺的核心建筑。

其名称“薄伽教藏”源于梵语“薄伽梵”(世尊)与“教藏”(经藏),表明该殿兼具藏经与研习功能。

作为辽代木构建筑的代表,它与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并称“中国现存两大辽代木构佛殿”,其建筑形制与艺术价值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建筑形制的创新突破

薄伽教藏殿采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

其结构突破唐代规范,殿内无柱,以通长四椽袱横架前后檐柱,形成“彻上明造”的开放空间。

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角微翘,既显沉稳又具灵动。

斗拱用材硕大,拱头卷刹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倾,形成“侧脚”与“升起”设计,增强了稳定性。

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是辽代建筑斗拱体系的典型代表。

艺术价值的多元融合

殿内保存29尊辽代彩塑,以“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为中心,配以菩萨、弟子、天王像,构成完整讲经场景。

其中,南次间左侧第三尊“合掌露齿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其体态优美、露齿微笑的造型,全国仅此一例。

此外,殿内依南、西、北三壁设置的38间天宫楼阁式藏经柜,是辽代小木作艺术的巅峰之作,被梁思成称为“木构建筑的立体《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