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86章 太原市万柏林区非遗-文林香酥饼、绣活制作、透骨拔毒疗法
太原市万柏林区非遗三绝:文林香酥饼、武氏绣活与透骨拔毒疗法的文化解码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这片承载着三晋文明积淀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文林香酥饼的酥香、武氏绣活的针脚、透骨拔毒疗法的药香,共同构成了万柏林区非遗文化的独特图景。
一、文林香酥饼:千年酥香的味觉传承
历史渊源与工艺革新
文林香酥饼源于唐代“千层油酥饼”,据传唐高宗为纪念玄奘译经之功,命人制作此饼以表敬意。
至清末民初,曲沃东韩村人徐金令将曲沃油酥饼技艺带回山西,经三代传承人徐志华、徐文林改良,形成“纯手工精工制作,精选料绿色食品”的制酥宗旨。
其核心工艺包含油酥、和面、包油酥、开酥、包馅定型、烘烤六道工序,以“枣泥酥皮薄如纸,椒盐层酥脆似雪”闻名。
创新与市场突破
第四代传人徐文林打破传统局限,将酥饼尺寸缩小至“一口一个”,并研发出椒盐、枣泥、五仁等40余种口味。
为寻找最佳原料,他遍访稷山板枣与新疆灰枣的产地,最终以2:3比例调和出甜而不腻的枣泥馅;为研发椒盐酥饼,他远赴四川大凉山考察花椒,经数百次试验确定最佳配比。
如今,其桃园二巷门店日均售饼超2000个,成为太原美食地标。
文化价值与产业延伸
文林香酥饼不仅承载着唐代译经文化的记忆,更通过“非遗+美食”模式推动地方经济。
2023年入选太原市非遗名录后,徐文林开设传习所,培养10名学徒,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
其“三年出一新品”的研发理念,使酥饼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兼具养生功效的绿色食品,如添加山药的健脾酥、融入枸杞的明目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