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朝会(十五)(第2页)
小主,
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朕不介意换些能办好的‘特才’来办。”
郑元吉浑身一颤,深深拜伏在地,声音中满是敬畏与决心:“臣……遵旨!定当殚精竭虑,革除弊政,不负圣恩!”
————————
青铜仙鹤香炉吐出的青烟笔直上升,仿佛也被这肃杀之气冻结。群臣垂手侍立,眼观鼻,鼻观心,无人敢先发一言,静待着龙椅上的少年天子开启新的议题。
李景炎的目光在殿内缓缓扫过,那目光沉静却极具穿透力,仿佛能剥开层层官袍,直视人心深处。他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一叩,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每个人都精神一振:
“江南案、南境军情……已有处置。然国事如麻,不可稍懈。诸卿,按序奏报。”
户部尚书王俭深吸一口气,率先出列,双手捧着一份厚厚的册子,毕恭毕敬地说道:“启禀陛下,度田令新增豫、扬二州试点,此乃关乎国本之大事,臣等丝毫不敢懈怠。户部已选派精干吏员,皆是平日里办事得力、为人清正之人,会同工部丈量人员,他们皆是精通田亩丈量之术的行家。同时,携带新制田册、鱼鳞图册样本,此二者乃是新政推行之关键工具,可精准记录土地信息。随钦差大臣况钟、姚崇一同赴任。所需钱粮,臣等依据详细预算,已妥善调拨完毕,绝不耽误分毫。勘丈器具也已准备齐全,皆为新制精良之物,三日内即可启程。”
李景炎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说道:“豫、扬乃鱼米之乡,本应是我大燕赋税重地,然豪强林立,兼并尤甚,致使百姓困苦,国家赋税流失。着令况、姚二人,务必秉持‘清丈田亩,均平赋税’八字,此乃新政之核心要义。遇有阻挠,无论何人,哪怕是皇亲国戚,亦或是地方豪强,可先斩后奏,再行奏报。务必使新政如利刃,破开地方积弊,还百姓公平,增国家赋税。”他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为新任的“特才”官员赋予了极大的权威。
“臣遵旨!必严谕钦差,不负圣望!”王俭躬身应诺,小心翼翼地退回班列。
工部尚书紧接着上前一步,挺直身躯,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江北四家商贾捐献族产七成,并赶制农具一事,工部丝毫不敢马虎。已派遣两名郎中、十名主事进驻江北各郡,他们皆是工部中办事干练、认真负责之人。会同当地工坊,监督物资清点、分发。同时,臣已拟定了对捐献物资核验、转运、仓储、分发各环节的监察细则,事无巨细,皆有明确规定。确保一粒米、一件农具皆能落到实处,惠及百姓。若有虚报、截留、以次充好,定按陛下旨意严惩,绝不姑息迁就。并取消其子弟科举资格,让他们知晓,妄图投机取巧者,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李景炎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细则呈上。江北商贾,以利求名,以捐换仕,朕许之。然此门一开,天下商贾必群起效仿——”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即刻拟旨,昭告天下:凡响应朝廷变法,捐献家资超过五成者,其嫡系子弟经地方官学考核、州府复核,确系品学兼优者,可破格参与今秋乡试!名额……暂定每州三人。”
“此乃朕之皇恩,意在鼓励商贾为国家出力。”他声音陡然转冷,如寒冰碎裂,“然!此乃皇恩浩荡,非商贾赎买功名之阶!凡有弄虚作假、贿赂考官、借势欺压地方者,一经查实,其族永绝科举之路,家产抄没充公!此旨由都察院、锦衣卫协同监督执行,务必确保公正严明,不得有丝毫疏漏。”
这旨意看似开恩,实则是在商贾阶层与科举制度之间埋下了一根尖锐的刺。皇帝既利用了商贾的财力,又牢牢掌控着阀门开关,更将监督权交给了最锋利的两把刀。这份帝王心术,令人胆寒。
处理完商贾科举这枚“饵”与“钩”,李景炎的目光转向了兵部:“兵部,军改推进如何?程勇一案,可曾震慑宵小?”
兵部尚书张韬面色肃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向前一步说道:“回陛下,程勇全家已押解进京,由刑部收监候审。朔方卫哗变主犯七人已就地正法,以正军法,震慑军中不法之徒。胁从者罚役戍边,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凉州、朔方等地,世袭武官中已有数人上表请罪,愿主动配合军改,裁撤冗余亲兵,按新制考核选任军官。”
“可见程勇一案,确有一定震慑作用。然……”他顿了一下,声音低沉,满是忧虑:“仍有部分老将,尤其是一些边镇宿将,以‘熟悉敌情’‘士卒只认旧将’为由,阳奉阴违,对新制推诿拖延,抵触情绪依然强烈。更有甚者,私下串联,怨望之言颇多。此等行为,若不加以制止,恐对军改大业造成严重阻碍。”
殿内气氛再次一紧。军队,国之重器,也是最难触动的一块顽石。世袭武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