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小小 作品

第361章 为什么当代男生越来越不愿主动追女生(第3页)

而男生的“真心”,往往在这种“比较”中被消耗。他们省吃俭用,把工资攒下来给女生买喜欢的礼物,以为“用心就能打动对方”;他们推掉朋友的聚会,陪女生去看她喜欢的电影,以为“陪伴能增进感情”;他们记住女生说过的每一句话,努力满足她的需求,以为“细心能让她感动”。但最后发现,女生一边接受着自己的好,一边还在和别的男生暧昧——她会跟你说“我觉得你人很好”,转头就跟别的男生去约会;她会收下你送的礼物,然后在朋友圈发别的男生送的花;她会跟你聊到深夜,说“跟你聊天很开心”,第二天却对别的男生说“我觉得他挺不错的”。

这种“被当作备选”的感觉,会让男生彻底失去“追求的动力”。他们明白,“爱情应该是双向的选择”,而不是“单方面的讨好”;“喜欢一个人应该是专注的”,而不是“三心二意的比较”。与其在“鱼塘里挣扎”,不如选择“及时止损”,哪怕单身,也不愿当别人“权衡利弊后的淘汰品”。

6. 节日“泛滥”与物质绑架:恋爱成了“送礼竞赛”

“以前一年就过情人节、七夕、生日三个节,现在好了,2月14西方情人节、3月14白色情人节、520、七夕、圣诞节、元旦、生日、纪念日……连儿童节都要过,说‘谁还不是个宝宝’。”节日的“泛滥”,加上商家的“营销绑架”,让“恋爱”逐渐变成了“送礼竞赛”,也让男生不堪重负。

首先是“节日数量的激增”,从“传统节日”到“人造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要送礼的理由”。除了情人节、七夕、生日这些“传统项目”,现在又多了“520”(谐音“我爱你”)、“521”(谐音“我爱你”)、“白色情人节”(男生回赠女生礼物)、“平安夜”(送苹果、送礼物)、“跨年夜”(一起过、送祝福)。更离谱的是,一些商家还会制造“专属节日”,比如“女神节”(原三八妇女节)、“男生节”,甚至“宠物节”,都成了“送礼物的借口”。有男生调侃:“现在打开日历,除了清明节,好像每个节日都要送礼物。”

其次是“礼物标准的升级”,从“心意”到“价值”,礼物越来越贵。以前,情人节送一束玫瑰、一张贺卡,女生会觉得“很浪漫”;现在,玫瑰至少要“99朵”,贺卡要“定制款”,还要搭配“项链、口红、香水”这些“硬通货”。520要发“520元、1314元的红包”,生日要送“名牌包包、手表”,圣诞节要准备“平安果礼盒、圣诞礼物”。如果礼物“不够贵”“不够档次”,就会被说“不够爱”“不上心”。有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520他只发了52元红包,感觉他根本不在乎我”“生日他送了我一支平价口红,我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说”。

更让人无奈的是,“商家营销”和“网络舆论”的双重绑架,让“不送礼物=不爱”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开抖音、小红书,到处都是“男朋友送的礼物清单”“节日惊喜天花板”,女生们会不自觉地“攀比”——别人的男朋友送了名牌包,我男朋友只送了口红,是不是他不够爱我?别人的男朋友发了1314元红包,我男朋友只发了520元,是不是他不够重视我?而男生们则被这种“攀比”推着走,明明经济压力很大,却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只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不让自己被说“没诚意”。

这种“物质化的恋爱”,让很多男生感到疲惫。他们明白,“爱情应该是心意的传递”,而不是“金钱的堆砌”;“节日应该是纪念感情的日子”,而不是“送礼物的负担”。当“恋爱”变成“送礼竞赛”,当“爱”被用“礼物价格”来衡量时,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退出”——不是不想过节,而是不想让“节日”成为“感情的枷锁”。

7. 毒鸡汤的“误导”:爱情被蒙上不切实际的滤镜

“男生不给你花钱就是不爱你”“过节没礼物就是不在乎你”“吵架不先低头就是没诚意”——打开社交平台,这类“情感毒鸡汤”随处可见。它们用简单粗暴的“标准”定义爱情,把感情变成“衡量和计较”,也让男生在恋爱中越来越“束手束脚”。

毒鸡汤的第一个误导,是“把金钱等同于爱情”。它们宣称“愿意为你花钱的男生不一定爱你,但不愿意为你花钱的男生一定不爱你”,把“花钱”当作“爱”的唯一标准。于是,女生会下意识地“计算”男生的付出:他这个月给我花了多少钱?有没有比上个月多?他送我的礼物是不是比闺蜜的男朋友送的贵?而男生则会陷入“焦虑”:我这个月工资不够,是不是不能给她买礼物了?她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