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215章(第2页)
李仕山也想起了那个场景,嘴角不自觉勾起一抹真实的、带着少年意气的笑意。
“老唐当时气得脸都红了,说我太狡猾,不走正道。”
“还有一次,”苏牧眼中笑意更浓,“你们俩为了个基层治理的案例争得面红耳赤。博川坚持认为‘教化’先行,民风淳朴则百弊自消。你倒好,只是从我的语气中就发觉,我更倾向于法治。”
“然后又一份实地暗访的调查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地宗族势力如何利用‘教化’之名盘剥乡里,数据清晰,证据链完整……把博川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能嘟囔‘现实太复杂’。”
苏牧模仿着唐博川当时无奈的语气,两人对视一眼,都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爽朗的笑声在书房里回荡,驱散了片刻的阴霾,仿佛阳光短暂地穿透了浓云。
笑过之后,苏牧感叹道:“仕山啊,你这孩子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我以前就觉得你适合走仕途。”
李仕山听到这话,知道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老师这是准备要进入正题了。
这一招,老师以前教过。
在切入一个艰难甚至残酷的话题之前,用共同的美好回忆软化心防,唤起情感共鸣,这是最合适的“前置方式”之一。
回忆有多温暖,接下来要谈的事情,就有多冰冷刺骨。
李仕山收敛了所有笑意,坐直身体,目光变得清明而锐利,恭敬地、却也决绝的道:“老师,往事如烟,令人感怀。咱们是该聊正事了吧?”
苏牧脸上的笑意如同退潮般迅速敛去,眼中最后一丝温情也沉入深不见底的幽潭。
他手指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红木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仿佛在为接下来的话语准备着前奏。
“汉南的天,三年后必变。”他的声音低沉了下去,“项书记离任,已成定局。顾常青省长接掌大印,代表南方势力入主汉南,亦是大势所趋。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