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479)京华归雁(第2页)
南南下意识地摸了摸令牌,那是师父临别时郑重交给他的。想起在终南山的日子,老道长悉心教导他心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他的期望。临终前,老道长紧紧握着他的手,目光中透着坚定与期许,缓缓说道:“武功救人,不过一人;文治救人,方是万家。”那时的他,对这句话还似懂非懂。直到在洛阳城,他亲眼看见新科状元开仓放粮,满城灾民对着那身官袍纷纷叩首,眼中满是感激与希望的泪水,那一刻,他才忽然领悟了师父话语中的深意。
“是我师父给的。”南南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令牌上精美的云纹,眼神中透着敬重与坚定,缓缓说道:“这次回来,我想......想好好读书。”
这话一出,崔灿灿和石雯都愣住了,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阿才更是在旁边嗤笑一声,瞪大了眼睛,指着南南说道:“你?那个连《论语》都背不全的家伙?你没开玩笑吧?”
“我是认真的。”南南的眼神亮得惊人,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他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说道:“我在河西见过饿死人,那些百姓饿得皮包骨头,眼神里满是绝望;在淮南见过官吏强征赋税,百姓们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手里没有刀,身上没有武功,只能任人欺凌。可他们......”他喉结动了动,声音有些哽咽,“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说话,需要有人为他们撑起一片天。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想着自己的江湖梦了,我要为这些受苦的百姓做些什么。”
崔灿灿听着南南的话,忽然想起去年随父亲去灾区赈灾的情景。那些啃着树皮的孩子,瘦骨嶙峋,眼神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望;那些跪在泥地里求告的妇人,满脸的悲戚与无助。她的心口忽然一紧,眼眶微微泛红。她望着南南被晒黑的脸,望着他眉宇间那股从未有过的坚定,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好啊,那我就陪你一起读。反正我爹总说我读的那些闲书没用,这次我就和你一起,看看能不能读出个不一样的天地来。”
石雯也轻轻点了点头,目光中带着鼓励,说道:“我房里有不少前朝的策论,对治国理政很有见解,你若想看,随时可以来取。咱们一起探讨,说不定能想出些帮助百姓的办法。”
不知何时,雨停了。廊下的积水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着四角的天空。几只燕子轻快地斜斜掠过,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剪碎了满池如梦幻般的云影。南南望着身边这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心中那块原本空落落的地方,此刻被一种温暖而充实的感觉填得满满的。
阿才捅了捅他的胳膊,挤眉弄眼道:“怎么,以后要当状元郎了?那可得请我喝好酒。我可等着喝你这状元郎的庆功酒呢。”
“少不了你的。”南南笑着捶了他一拳,自信满满地说道:“不过现在得先去给先生请安,我还得从《三字经》重新学起呢。这学问之路还长,我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
崔灿灿捂着嘴笑了起来,眼中满是笑意,说道:“原来我们南南大侠,也要有背书的日子啊。不知道你这背书的时候,还能不能想起你那些江湖闯荡的威风事。”
“谁说大侠就不用读书了?”南南仰头望着萧府的飞檐,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坚定地说道:“古人能做到的事,我凭什么做不到?我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好书,将来为百姓谋福祉,做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
夕阳的余晖穿过云层,温柔地洒落在他脸上,将那双眼眸照得格外清亮,仿佛藏着无尽的星辰与希望。石雯望着他的侧脸,那轮廓分明的线条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坚毅。她忽然想起去年在城墙上看见的那轮满月,那时她以为江湖是快意恩仇的潇洒,是刀光剑影中的豪情壮志。如今才明白,真正的侠气,原是藏在这沉甸甸的担当里,藏在为百姓谋幸福的信念之中。
萧冷不知何时从石雯身后走了出来,手里捏着一朵刚摘的海棠花。那海棠花娇艳欲滴,带着晶莹的雨珠,在夕阳的照耀下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她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花递到南南面前,小声说道:“哥哥,花好看。”
南南见状,立刻蹲下身,微笑着接过那朵带着雨珠的花。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变得温柔起来。他望着萧冷那纯真无邪的脸庞,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说的那句话。原来这世间最厉害的功夫,从来都不是能劈开多少块青石,能在江湖中闯出多大的名头,而是能护得住多少朵这样娇艳的花,护得住这花后面,千万张安稳的笑脸,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走了,读书去。”他站起身,轻轻地将海棠花别在萧冷的发间,温柔地说道:“冷儿,这花戴在你头上真好看。我们一起去读书,将来你也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然后转身往书房的方向走去。
阿才跟在他身后,嘴里还在念叨着:“南南哥,要不咱们先比试一番拳脚,热热身再去读书?我这手痒得很呢。”
崔灿灿拉着萧冷的手快步跟上,笑着说道:“阿才,你就别捣乱了,南南现在要一心读书,你可别拖他后腿。冷儿,咱们不理他,和姐姐一起去看南南哥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