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480)努力读书 (第3页)
“写不出来?”刘润走过来,看了看他的纸,“莫急。先仿着范文写,把起承转合记熟了,再慢慢加入自己的见解。”他拿起笔,在纸上圈点,“你看这里,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不可泛泛而谈。” 张南南看着刘润清秀的字迹,心里有些羞愧。刘润家境比他差得多,却比他刻苦十倍。听说他为了节省灯油,常常借着月光读书;为了能有书读,每天帮着先生抄书到深夜。这样的人都在拼命,自己又有什么资格懈怠?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刘润哥,我再试试。”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南南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他不再需要刘润叫早,天不亮便自己起来背书;他不再觉得那些字句晦涩,反而能从中读出乐趣;他写的策论,虽仍显稚嫩,却也渐渐有了章法。
崔灿灿和石雯来看过他们几次。隔着窗纸,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或是两人讨论问题的争执声,崔灿灿总是忍不住红了眼眶。石雯拉着她的手,轻声道:“姐姐你看,南南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
崔灿灿点点头,心里百感交集。她想起现代那些抱怨作业多、压力大的孩子,何曾见过这般苦读的景象?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埋头苦读,再无别的捷径。十年寒窗,悬梁刺股,说的便是这份不易。可正是这份不易,才更显上进的可贵。
盛夏的午后,暑气蒸腾。书房里闷热得像个蒸笼,张南南和刘润却仍在埋头苦读。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贴在背上,蚊子嗡嗡地在耳边打转。张南南挥了挥手,想赶走蚊子,却被刘润按住了手。
“莫分心。”刘润指着书,“这句的释义还没讲完。”
张南南只好定下心,继续听讲。直到夕阳西下,暑气稍退,两人才算歇了口气。阿才端来两碗绿豆汤,笑着说:“你们俩真是不要命了,这么热的天还读得这般专心。”
张南南喝着绿豆汤,甜丝丝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舒服得叹了口气:“不抓紧不行啊,离院试只有半年了。”
刘润也笑了:“南南弟如今可比刚来的时候用功多了。”
张南南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他想起刚来时,自己总被刘润督促着背书,好几次还闹了小脾气。可现在,他打心底里感激这份督促。若不是刘润,他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
秋去冬来,转眼便是深冬。窗外飘起了雪花,书房里生着一盆炭火,却依旧挡不住寒意。张南南的手冻得通红,握笔的手指有些僵硬。他呵了口气,搓了搓手,继续写字。
刘润见他这般,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递给他:“这是我娘做的暖手炉,你先用着。”
张南南接过暖手炉,入手温热。他看着刘润冻得发紫的指尖,心里一暖:“刘润哥,你自己用吧。”
“我习惯了。”刘润笑了笑,“快写吧,写完这篇,咱们就休息。”
张南南点点头,握紧了暖手炉。炭火噼啪作响,映着两人专注的脸庞。窗外的雪花越下越大,将整个院子染成一片洁白,却仿佛丝毫影响不到书房里的温暖与安宁。
除夕那天,张南南回了家。崔灿灿看着他清瘦却挺拔的身影,看着他眉宇间那股沉静的书卷气,心里满是欣慰。饭桌上,张南南给她夹菜,轻声道:“娘,谢谢您当初支持我。”
崔灿灿笑着摇头:“是你自己争气。”她夹了块鱼给他,“多吃点,看你瘦的。”
张南南笑了,埋头吃起来。他想起这半年来的日子,虽然苦,却充实。他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过完年,离院试越来越近了。张南南和刘润更加刻苦,常常读书到深夜。灯光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像两株努力向上生长的青竹。
院试前一日,崔灿灿和石雯来送他们。崔灿灿给张南南整理了一下衣襟,轻声道:“别紧张,尽力就好。”
石雯也对刘润说:“润儿,放宽心,娘在家等你们好消息。”
张南南和刘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坚定。他们拱手道别,转身踏上了去考场的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崔灿灿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张南南刚说要去读书的那天。那时的他,眼神里还有些不确定,而现在,他的脚步沉稳,背影挺拔,充满了力量。
“会考上的。”石雯轻声道,语气里满是信心。
崔灿灿点点头,心里无比笃定。她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段苦读的日子,这份向上的精神,都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上进从来不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少年人的身影渐渐远去,却在崔灿灿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明媚的春光。她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喜欢沟壑出路请大家收藏:()沟壑出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