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91)故友叙温情
尚朝的初夏,总是裹着一层恰到好处的暖意。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崔灿灿居住的小院里洒下细碎的光斑,院角那株新栽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花瓣沾着晨露,风一吹便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是撒了满地碎玉。
张南南是被院外的雀鸣声叫醒的。他揉着眼睛坐起身,身上盖着的素色棉毯滑落肩头——这毯子是崔灿灿仿照现代样式,找尚朝的绣娘改做的,边角绣着小小的太阳图案,南南说像妈妈手机里存过的卡通贴纸,如今却只记得这图案暖融融的,比手机屏幕亮堂多了。
“南南,醒了就快来洗漱,石雯姐姐都在院里等你练剑了。”崔灿灿的声音从外间传来,带着笑意。她正将刚蒸好的粟米糕摆上桌,瓷盘里还卧着两个金黄的煎蛋,是用萧凛上次派人送来的关中鸡蛋做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
南南趿着软底布鞋跑出来,头发还翘着一缕,却没像从前那样赖床要玩手机。他凑到桌边闻了闻,眼睛亮晶晶的:“妈妈,今天的糕好香!比上次阿润家的枣泥糕还香!”
“慢点吃,别噎着。”崔灿灿笑着替他理了理衣领,指尖触到儿子温热的脖颈,心里满是踏实。自从三个月前意外来到尚朝,她最担心的就是南南离不开手机,可这儿没有充电的地方,起初南南还闹过两天,后来跟着石雯学武功、和阿润去街上看杂耍、到城外摸鱼虾,渐渐就把手机忘在了脑后——如今那部黑屏的手机,早被他当成宝贝似的收在木盒里,说要留着给尚朝的小伙伴讲“会发光的盒子”的故事。
刚吃完早饭,石雯就推门进来了。她今日穿了身月白色的劲装,腰间系着墨色腰带,长发高束成马尾,手里还提着一把适合孩童用的短剑,剑鞘上缠着防滑的蓝布条。见了南南,她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南南,今日咱们学‘白鹤亮翅’的收势,昨日你总把剑晃得太厉害,今日可得稳住了。”
“我知道啦石雯姐姐!”南南蹦蹦跳跳地接过短剑,跟着石雯走到院中的空地上。晨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石雯先慢动作演示了一遍,手腕翻转间,短剑在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收势时剑脊稳稳贴在小臂上,连衣摆都没晃几下。南南看得眼睛发直,学着她的样子举起剑,一开始还是手忙脚乱,剑穗缠在了手腕上,可他没像从前那样闹脾气,反而挠着头笑:“石雯姐姐,我再试一次!”
崔灿灿坐在廊下看着,手里缝着给南南做的新护腕。风拂过海棠树,花瓣落在石雯的肩头,她却浑然不觉,只耐心地纠正南南的姿势:“脚再分开些,重心往后移,对,就是这样——手腕别太用力,要像托着一只小鸟,既要稳,又不能捏疼它。”
练了约莫一个时辰,南南额头上满是汗珠,却还兴冲冲地要再练。石雯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今日就到这儿,再练该累着了。下午不是要和阿润去读书吗?得留着精神背《千字文》呢。”
提到阿润,南南眼睛更亮了。阿润是隔壁书院先生的小女儿,比南南大两岁,性子温柔又识字多,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阿润就把自己的彩笔分给南南,教他画尚朝的飞鸟。如今他们每天下午都在阿润家的书房读书,阿润教南南认尚朝的字,南南就给阿润讲现代的飞机和火车,听得阿润眼睛瞪得圆圆的,总说“南南的家乡像仙境”。
中午歇了会儿,南南就提着崔灿灿做的桂花糕去找阿润。阿润家的书房在东侧院,推开门就见窗下摆着两张书桌,桌上铺着泛黄的宣纸,砚台里研好了墨。阿润已经坐在那儿了,见南南来,连忙招手:“南南,你看我爹新给我买的《山海经》,里面有长翅膀的鱼,还有长着九个头的鸟!”
南南凑过去,指着书上的插画瞪大了眼睛:“哇!这个鸟比我在动物园见的孔雀还厉害!”他把桂花糕放在桌上,“这是我妈妈做的,你尝尝,比街上卖的甜。”
两人边吃边看书,阿润教南南写“山”“水”“日”“月”,南南学得认真,握着毛笔的小手虽然有些抖,却一笔一画写得工整。阿润看着他的字,笑着说:“南南进步好快,上次你还把‘日’写成圆圈呢。”
“那是我故意的!”南南嘴硬道,却忍不住笑了,“对了阿润,明天我们去城外的小溪摸鱼好不好?石雯姐姐说那里有好多小鲫鱼,还能捉螃蟹呢!”
“好呀好呀!”阿润眼睛弯成了月牙,“我让我爹给我做个小网,咱们肯定能捉好多!”
读了一下午书,两人又去院里玩踢毽子。阿润的毽子是用彩色羽毛做的,南南一开始总接不住,后来渐渐找到了窍门,能踢十几个了。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崔灿灿来接南南时,就见两个孩子追着毽子跑,笑声像银铃一样,飘得满院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