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天一凡 作品

第19章 砚台里的山河(第2页)

次日起,御书房的烛火再未熄灭过。

萧承煦将自己锁在案牍之间,朱砂笔在奏折上划出刺眼的红痕。

杨明汐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背影,看着他将后宫的选秀名册付之一炬,看着他把“勤政“二字刻成镇纸压在案头。

三个月后的清晨,杨明汐捧着新政诏书踏入御书房。

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萧承煦发间镀上一层碎金。他面前摊着厚厚的奏疏,砚台里的墨汁早已干涸,而诏书上“均田赋、兴水利、开科举“等字迹力透纸背。

“去宣旨吧。“萧承煦头也不抬,指尖抚过案角的莲花纹镇纸,“告诉他们,南陵的天,该亮了。“

杨明汐退出书房时,檐角铜铃叮咚作响。

她望着晴空下巍峨的宫墙,忽然想起观音庙里那盏长明灯

——原来这世上最珍贵的奇石真宝,从来不是藏在砖瓦间的秘宝,而是一颗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心。

宣德一年的秋风掠过南陵国广袤的土地,将新政的消息带到了每一个角落。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长山村的老槐树底下已经聚满了人。

张理正颤颤巍巍地展开那张黄纸,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都听好了!新皇下令,凡开垦荒地者,三年之内免交赋税,且不收买地银子!”

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李老汉握紧了手中的锄头,声音都在颤抖:“我这把老骨头,终于能给儿孙们多挣几亩地了!”

一旁的王婶抹着眼泪笑道:“可不是嘛,往年这时候,我们还在为交租发愁呢!”

大家哈哈哈哈的哄笑起来。

自此,山野间,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男人们挥汗如雨地开垦着荒地,女人们则在一旁帮忙运送工具、照顾孩子。

远处传来孩童清脆的笑声,和着锄头敲击土地的声音,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乐章。

年轻的书生们也纷纷走出书斋,加入到开荒的队伍中,他们一边劳作,一边谈论着新政中的科举改革,眼中满是憧憬。

乡镇上,往日冷清的街道变得热闹非凡。

新政推行后,朝廷放宽了商业限制,允许商户在指定区域自由摆摊设点。

老字号的绸缎庄前,伙计们正忙着挂出新到的苏绣;街角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敲着醒木,讲述着新皇的勤政故事,台下坐满了喝茶听书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