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朝堂待新才(第2页)
“臣有一奏。”吏部尚书周延儒出列,他是京察后新补的官,原在南京吏部任侍郎,因在贪腐案中洁身自好被破格提拔。
此刻他官袍的玉带勒得很紧,显见得心绪不宁,“臣请开恩科,不拘常例,今年秋闱即开乡试,冬末会试,来春殿试,速选人才填补空缺。”
话音刚落,殿中便起了低议。
翰林院学士钱龙锡出列:“周大人,科举乃抡才大典,历来有‘三年大比’之制,仓促开科恐失严谨。且考官、场规皆需筹备,三个月如何能成?”
周延儒抬头时,额角已沁出细汗:“钱大人所言极是。但如今不是循常例的时候——辽东军报三日一封,催的是粮草押运官;江南水患刚平,缺的是赈灾主事。若按部就班,只怕百姓要骂朝廷尸位素餐。”
他顿了顿,忽然跪地叩首,“臣愿立军令状:此次恩科若有舞弊、所选人才三年内有贪腐之事,臣即刻自请罢官,永不录用!”
金銮殿上鸦雀无声。
谁都记得,前吏部文选司张郎中正是借着科举舞弊卖官鬻爵,如今周延儒敢立这样的军令状,无异于将自己架在火上烤。
皇帝看着阶下这位新尚书,忽然想起王纪查抄清单上那些冰冷的数字,沉声道:“准奏。着吏部牵头,翰林院、礼部协同,务必让恩科成为清流之源,而非又一个污吏之门。”
散朝后,周延儒刚走出太和殿,就被王纪拉住。
这位都御史塞给他一个锦盒,里面是半枚犀角印:“这是前锦衣卫佥事留下的,据说能调动南北两京的密探。恩科防弊,用得上。”
周延儒握紧印符,指节泛白:“王大人放心,此次恩科,我要让天下人看看,吏部能洗清污名。”
吏部衙署的灯笼连续半月彻夜不灭。
周延儒将自己关在文选司的旧库房里,对着前朝的科举案卷逐页翻看,案头堆着《洪武科场条例》《嘉靖乡试试录》,朱笔在“乡试间隔三月”“会试需待春闱”等字样下画满了圈。
“大人,按旧例,乡试需在八月,会试次年二月,殿试三月。若要缩短,至少得砍掉一半时间。”礼部仪制司主事捧着账簿,眉头拧成疙瘩,“光是印刻试卷的纸墨,江南贡院要调运二十万斤宣纸,寻常驿马至少要走四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