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天一凡 作品
第126章 甘草的纹路(第2页)
苏晚的指尖在“折合”二字上掐出了白痕——军眷捐的药材,从来都是免费入药,哪有折算成银子的道理?这分明是想把“捐赠”变成“交易“,往后若是查起来,倒像是药局克扣了军眷的好处。
“好手段。”她冷笑一声,取过小梅子抄的备份账册。
那孩子的字如今已写得端方,在“张嫂子捐甘草”净得像晒透的甘草。
傍晚时分,那账房先生来告辞,说是“家中有急事”。
苏晚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陆锦棠的话:“腐肉割了,总会有蝇虫来叮新肉,得时时擦,日日看。”
她把两本账册并排放着,忽然明白,真正的监督,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矩,是记在心里的清白。
陆锦棠的案头,摊着两本账册。一本是苏州府胥吏记的“常平仓收支”,字里行间都是“损耗”、“霉变”的字眼,一年下来,仓里的粮食竟少了三成;另一本是普惠园孩子们记的“药圃收成”,连一颗掉落的杏仁都记在账上,最后算出“盈余十二斤,换了三十文钱买笔墨”。
“大人,苏州府的回函来了。”属官的声音带着无奈,“他们说常平仓的损耗是'惯例',历任知府都如此,还说......还说咱们查得太细,是'小题大做'。”
陆锦棠把苏州的账册扔在一边,砚台里的墨汁溅到“惯例”二字上,晕成一团黑。
这些胥吏,就像附在粮仓上的蛀虫,靠着“惯例”二字,把百姓的救命粮啃得只剩空壳。他想起皇上说的“基层吏治是根基”,如今这根基,怕是早被蛀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