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风不收信,它就是邮差
她用指尖小心地拂去标签上的灰尘,露出了“生态站7号-墙体结构样本”的字样。 这东西比她还要老。
林晚舟打开存储单元,里面没有预想中的石料或金属样本,只有一封信。
一封牛皮纸信封已经脆得像秋天的落叶,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
她抽出信纸,动作轻柔得像在碰触一件稀世珍宝。
信纸上是遒劲有力的笔迹,写着几行短促的话。
“老赵,对不起。任务完成了,但我活下来了。”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日期——十年前的今天。
林晚舟愣住了。
老赵,这个名字她好像在生态站最古老的阵亡人员名录上见过。
她将信纸平放在工作台上,打算明天一早交到档案处。
这或许是某个老兵的遗物,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该由她处理。
然而,第二天清晨,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林晚舟像往常一样启动小满07平原节点的生态监测系统。
系统主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鲜红的异常警告。
警告源不是外部入侵,也不是设备故障,而是来自她工作台上的那封信。
她惊愕地望过去,只见那张薄薄的信纸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解。
它没有燃烧,也没有碎裂,而是像被无形的溶剂浸泡,纤维结构一丝丝地瓦解,化作一缕缕比尘埃更细微的光点,被吸入工作台下方的数据接口。
屏幕上,海量的数据流疯狂涌动。
系统将那些分解的信纸纤维重新编码,翻译成了一段纯粹的信息。
紧接着,这股信息流顺着生态站地下的根系网络,以一种超越物理极限的速度开始传递。
节点的虚拟地图上亮起一条刺眼的光路,从她所在的平原生态站出发,一路向西,穿过山脉和河流,最终的目标,是三千公里外的高原无人区。
林晚舟查阅资料,心脏猛地一缩——那片区域,正是阵亡名单上那个叫“老赵”的士兵的故乡。
几个小时后,高原生态站传来紧急报告。
当地一种名为“紫脉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集体开放,完全违背了它们的生长周期。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朵紫脉草新绽开的花瓣内侧,都浮现出了一行淡淡的、仿佛水墨印上去的字迹。
报告附带了一张高清照片。
照片上,紫色的花瓣娇嫩欲滴,内里那行字迹,林晚舟熟悉得头皮发麻。
“对不起,我活下来了。”
同一时间,高原地区应急管理中心的负责人韩松,接到了来自山脚下村落的几十个报警电话。
村民们用混杂着敬畏和恐惧的语气描述着同一件事:天亮时,他们发现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挂上了一个个用新鲜紫脉草编织成的、类似信封的精巧小兜。
韩松赶到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湿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