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谁在听,谁就在活
林晚舟听完录音笔里的空白三分钟后,枕套上那句话让她心头一震。 她突然想起了苏临提到的“反向模仿”实验。
几天前,苏临带着她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不再模仿植物,而是静坐等待植物“模仿”他们。
这个实验的初衷是为了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让植物成为“主动”的一方。
然而,连续五天的实验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学生们逐渐失去了信心。
就在第六天清晨,一名叫小梅的女孩在静坐时,突然发现她常坐的蕨类叶片卷曲方式竟与自己蜷缩的睡姿完全一致。
苏临调取监控录像,确认叶片是在小梅打哈欠后的三秒内完成变形的。
她关闭所有记录设备,轻轻地对植物说:“也许我们不该教,而是学会被改变。”
小梅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她轻声对苏临说:“老师,我好像感受到了什么……” 苏临微笑着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她知道,这一刻,不仅是植物在模仿人类,更是人类与植物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共鸣。
与此同时,银禾在图书馆整理《未完成之书》的读者留言墙时,发现了一段用苔藓自然生长拼出的文字:“别怕,我也安静了很久。” 她心头一震,这正是她几个月前埋下一缕头发的地方。
她悄悄采集了苔藓样本送去检测,结果显示其dnA中含有她的人类毛发成分——植物吸收了她的生物信息,并“说出”了她不敢表达的心声。
银禾不再写日记,而是改为每日向墙根倾诉秘密。
次日,总能在藤蔓上看到回应。
那些藤蔓仿佛有灵性一般,用自然生长的方式回答她的问题。
她开始意识到,这些植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而是与她有着某种深层次的连接。
“也许,它们才是真正的‘倾听者’。” 银禾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温暖。
杜卡奥伪装成地质学家抵达渔村,携带高频探测仪搜寻“非电磁通讯源”。
他一直对银河边缘某废弃观测站的最后信号念念不忘,那是他亡妻最后一次发回的数据流。
抵达渔村后,他迅速架设探测仪,开始捕捉海底传来的规律震动。
信号的频率与观测站的最后信号惊人相似,这让他仿佛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