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534章 粉墨登场(第2页)

隋唐两代开荒得到的耕地在六七亿亩,如今虽然已经抛荒,但抛荒的耕地只会长出野草和树木,而不会长出石头。

野草树木生长出来后确实难以清除,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就中原那点树木还不够百姓劈柴烧。

人口越多,耕地便越多,大汉人口既然早已突破四千万,耕地突破三亿也实属正常。

思绪此处,刘继隆想到了北边的契丹和奚部,不免缓缓起身,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后的舆图。

敬翔等人见他如此,目光也随着他背影看向了舆图。

由于这份舆图是刘继隆令人绘制,因此它囊括了亚洲、欧洲和大半个非洲。

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地域,制出来倒也不算惊世骇俗,只是令人不由感叹精美罢了。

在这舆图上,大汉虽然足够庞大,可东北方向始终有些瘦小。

契丹与奚部所占据的燕山及辽河地域,仿佛就是压在大汉脖子上的屠刀,随时能落下切断河北与辽东的联系。

“今岁河东、河北应是丰年,调两道各州常平仓粮往妫州、檀州、营州而去,三州军仓尽皆蓄满粮秣,以便大军随时北征讨伐。”

“另催促河南、淮南两道海运军粮二十万石北上辽东开州,以便开州入冬后击契丹于辽水之南。”

刘继隆这些话,倒是有有寇可往,汉亦可往的意味。

过往冬季,尽皆是契丹与奚部南下入寇,而今刘继隆却要辽东随时准备在冬季出兵,渡过辽泽去攻打契丹。

出兵因地制宜,河北面对燕山的山高林密,理应在春季或秋季动兵,而辽东想要攻打契丹侧翼,只能在入冬后辽泽结冰,走辽河进攻契丹侧翼。

他的安排,基本决定了大汉将在春季动兵,准备耗费整整一年时间和契丹交锋。

“各军的御寒之物,五军都督府及兵部准备的如何了?”

刘继隆转身询问,负责军事的谢瞳连忙作揖:

“去岁关西产出四百万斤纯棉,衙门征得八十万斤,另采买一百二十万斤,用钱十二万五千余贯。”

“关内、河东、河北等处十五万新旧兵卒均有棉袄两套,棉被两床、棉鞋两双。”

“去岁所收棉花,也正在赶制为棉袄棉被,七月便可制成并运抵辽东,各发两套。”

经过十六年的推广,棉花在关西大地上已经产量颇丰,但由于其保暖良好,许多商贾都前往关西采买,以至于价格居高不下。

一斤棉花绒在八十几文钱浮动,而两套棉衣棉裤及棉被棉鞋则是需要二十斤左右的棉花。

这些年关西产出的棉花,衙门基本都会采买大半,用于制成棉衣棉裤及棉被并发给边军将士。

“边兵所穿着棉服棉袄若有破损,如何解决?”

刘继隆闻言继续询问,谢瞳则是继续开口道:“此前数载,棉花产出每岁倍增,待今岁秋收,朝廷可收、买棉花四百万斤,明岁则更多。”

“兵部、户部与五军都督府岁议,以三年发棉袄、棉被及棉鞋各二,旧棉被服鞋均不收。”

“今天下正兵五十一万,州兵十八万,南兵用棉只北兵半数。”

“经有司衙门拨算,每岁需调三十万贯做三军御寒衣物被褥采买。”

新增三十万贯的支出,这对于刚刚获得佐渡银矿的大汉来说不算什么,毕竟只有御寒的衣物准备好,汉军才能适应更艰苦的环境。

此外,百姓也可以通过兵卒身上的衣物来了解棉花,继而推广棉花种植。

“去岁安西、北庭产出棉花几何?”

刘继隆想到了西域的棉花,谢瞳闻言恭敬道:“安西、北庭自洪武四年播种棉花起,至今不过六载。”

“去岁安西、北庭所收六万余斤,产出约在三十余万。”

朝廷对棉花也是十税二的税率,所以用税率来反推算是比较方便的办法。

三十余万斤棉花,差不多也就是两万亩左右的种植地。

按照棉花留种不断扩种的速度,大概五年后便能有四十几万亩的面积。

只是西域人口不足,张淮深应该无法按照棉花留种的速度来扩张。

饶是如此,只要有个二十几万亩棉花,每年的经济产出都在三四十万贯,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商税,养活西域那三万兵马已经不难了。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深吸了口气,目光看向内阁这七位大学士。

“敕令,以安破胡为燕北招讨使,斛斯光为燕北招讨副使,节制河东、河北、辽东三司兵马于明岁讨伐契丹、奚部,收复燕山以北的汉家旧地!”

“臣等遵旨……”

敬翔等人虽然早有准备,但当刘继隆下达军令,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急促。

战事再度燃起,这对趋于安定的北方会有不小的冲击。

汉军出兵燕北的季节就那么几个,不管是什么时候出兵都需要民夫,而民夫被征募后,家中的耕地就只能交给老弱妇孺。

这对大汉的经济还是有不小冲击的,但若是能讨平燕北的契丹与奚部,哪怕只能将他们赶到更北方去,这对河北、河东都是极好的消息。

他们接旨后迅速前去南衙与三省六部的官员接洽,一道道政令不断下发。

随着快马不断出入洛阳,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大事发生。

河东、河北、河南以陆路、运河及海运的方式,将后方仓储将满的粮食调往了前线的妫州、营州、檀州和开州等地。

二十余万民夫的征募和调动,还有那一车车粮食不断北上的情况都在百姓的眼皮底下进行着。

世界上从不缺唯利是图的人,契丹与奚部及李克用、李思恭等人,只是在次月便得到了消息。

四月末,李克用相邀李思恭前往室韦山南部游猎,数千胡骑将室韦山南部重重包围,而李克用也与李思恭在此重逢。

李思恭的年纪比李克用大,如今他三十有五,李克用却不过二十有六。

“刘继隆恐怕要对契丹与奚部用兵,我们怕是无法东进松漠之地了。”

二人碰面,李克用便率先开口,李思恭虽然料到了相邀自己是为了说这件事,但还是不免道:

“若是不前往松漠,某便只有北上了……”

他的话令李克用身后的周德威、康君立皱眉,只有盖寓依旧面色如常。

两漠虽广袤,但中间却被满是戈壁沙漠的瀚海隔绝,只有室韦山两侧及漠北,亦或者西北的杭爱山及金山能游牧。

李思恭此言,无疑是要与李克用争抢室韦山西侧的草场,但李克用并未如曾经那般莽撞,而是沉着气道:

“黠戛斯在内乱,汝若是愿意继续助某,胪朐河(克鲁伦河)的草场可有汝一席之地。”

胪朐河作为俱伦泊通往狼居胥山的河流,其两岸的草场自然不用多说,但如今黠戛斯内战,贸然参与其中,并在事后驻牧胪朐河两岸,这显然是李克用试图将自己作为西部屏障。

不过即便李思恭十分清楚,他却并未拒绝:“好!”

见他应下,盖寓露出果然的表情,而李克用也调转缰绳道:“今日猎些好东西,夜里再度歃血盟誓!”

“好!”李思恭也没有多多说其他,而是调转马头带着部下离去。

双方各自散开,而盖寓、康君立及周德威三人则是紧随李克用。

周德威沉默寡言,康君立则是开口道:“黠戛斯虽然被刘继隆重创,然依旧有三十余万众,而某等与党项联手不过十万众,麾下最多不过三万兵马,这……”

他显然认为眼下不应该得罪黠戛斯,但盖寓却摇摇头道:

“刘继隆野心勃勃,如今收复辽东两年有余,今岁又不断调动粮草,显然是要征讨契丹与奚部。”

“等他收拾了契丹与奚部,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付我大唐与陛下了。”

如今李克用自称唐主,虽然没有称帝之实,但亦有称帝之名。

盖寓称呼李克用为陛下,李克用并未阻拦,而康君立则是继续道:

“话虽如此,但是以我大唐与党项之力,恐怕……”

“这点盖寓已经想到了。”李克用打断了康君立的踌躇,直接说道:

“等待刘继隆讨击契丹与奚部时,某便出手收拢那些逃亡漠南的契丹与奚部百姓,为某所用。”

“更何况黠戛斯虽号称三十万控弦之士,但在某看来不过土鸡瓦犬罢了。”

“予某甲骑八千,即可纵横大漠……”

李克用这番话有些夸张,但黠戛斯确实因为内斗而实力变得虚弱不少。

只要李克用找准办法,想要收拾逐一击破正在内乱的黠戛斯,这并不难。

难点在于,刘继隆收复了契丹与奚部后,恐怕接下来就是要收拾他们了。

想到此处,李克用又想到了自己如今经营的那些耕地和城池,并将目光投向盖寓。

“好不容易开垦出这么多耕地,如今又要抛弃,某宁愿战死也不愿意继续逃亡。”

面对李克用这番意气言论,盖寓也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愤慨,只能安抚道:

“漠北苦寒,我军可来去自如,而汉军却不能。”

“刘继隆雄才大略不假,可人力有穷时,他如今年近半百,又还能强撑这天下几年?”

“待到他死去,那些后嗣之人难道还能如他这般雄才大略吗?”

“陛下只需要安心等待,日后即便无法再入中原,也能雄踞漠北,另立北朝。”

盖寓这话有些说不过去,毕竟李克用手中没有半寸中原土地,何以能称呼为北朝?

这点李克用也知道,但盖寓的话还是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到此处,他深吸口气,策马取出弓箭,随后张弓搭箭朝远处正在逃亡的野鹿射去。

野鹿中箭后栽倒,而李克用则是策马来到野鹿身旁。

此时它倒在地上,腹部起起伏伏,更有眼泪从眼睛流出。

李克用没有半点犹豫,张弓便将它射死当场,同时调转马头对周德威三人道:

“某尚不过二十六,还有机会返回中原……”

“陛下英明!”

三人毫不犹豫的奉承起来,紧接着便跟随李克用继续向室韦山深处策马游猎而去。

在他们与李思恭再度达成联盟的时候,相比较他们,速度稍慢的契丹也得到了情报。

“驾!驾!驾……”

五月中旬,矮山与草原河流交相呼应,形成美丽画卷。

近万牧民在此地驻牧,分散四周,而矮山上则是扎着庞大的帐篷,足够容纳数十人在其中饮酒吃肉。

此地是燕北的木叶山,也是契丹传统的核心放牧区,契丹遥辇氏可汗的驻牧地。

契丹遥辇氏可汗之位已经传至第九任,如今在位的可汗是遥辇钦德,人称痕德堇可汗。

遥辇钦德虽然是契丹的可汗,但他手中权力并不大,这主要源于契丹的八部联盟制度。

契丹分为八部,各部推举可汗作为联盟首领,并推荐夷离堇作为八部的军事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