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地主乡绅(第2页)
“哦~大地主。”
林恪的目光跟随石板路投向田野间的镇子。
能把这路修的比官道还气派,想来这高家家中必是存粮丰厚钱财充足。
“走,去石门镇。”
一句话,队伍当即从石灰三合土夯实的官道上,踏入齐整平坦的青石路。
走了不过百多米,前方的青石道上就立起一座石门。
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楼,牌坊横楣刻有【进士坊】三个大字。
牌坊,作为中华特色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礼教的产物,用以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等品德和行为的建筑物。
众人从牌坊下的门洞中鱼贯穿过,前行不过十多米,又一座规格相同的石牌楼映入眼帘。
【贞洁烈女】
放眼望去,一条石板道上,每隔几十米便矗立着一座石牌楼,【修桥坊】【赈灾坊】…… 一座座牌坊整齐排列,无声中诉说着所属家族的‘‘荣耀’。
果然啊,有官就有地,有地就有钱,有钱了就注重州县间的名望。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朝堂有人方能圈占膏腴之地,良田千顷便能富甲一方,那些汲汲营营的乡绅地主,哪个家里没出过几个当官的。
一连走过十多个牌坊,众人这才进入石门镇。
两条宽一点的石板街道交错,延伸十多条巷子,分布了200多栋各式建筑物。
沿着青石路继续向里,林恪饶有兴趣的打量沿街的建筑。
夯土墙的是民户,石砌木墙的建筑多为商铺,因为镇子处于河谷中心地带的缘故,附近地形较为平坦,看不到那种靠崖式的窑洞。
他放开感知,便能将整个小镇的全貌映入脑海。
石门镇地处洛河河谷地带,镇中登记有户173户,总人口1142人。
人口汇聚资源集中,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功能性建筑拔地而起,医馆药铺,客栈米店,已能吸引周边村子的居民前来交易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如此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贸易。
若是买米的话,镇中也有高家开设的米铺。
“麦麸一斗70文,糜子一斗200文……”
张梁嘴里嘀咕着在延安城中米铺记下的粮食价格,如果石门镇的米价相差不多,他便直接在这里买好粮食带回家。
北方三年旱灾,粮食价格已经翻了三倍有余。
明年田里要是再种不出麦子,就只能如后面那一家四口,举家逃荒,去求那一线生机。
【明朝一斗为10升,合约12.5斤,一石为10斗,就是120斤左右的粮食】
……
“奇怪~这天还没黑,街上怎么看不到人啊,连客栈都关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