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宣城
金川江对于巴陵郡来说,无疑是条可靠的母亲河。
江面极其开阔,价来往船只不只秦扶清乘坐的这么一条,为了方便辩识,船头悬挂有旗帜,是商船还是渔船,还是载客的船,单看旗帜就可。
秦扶清坐的船不简单,是数量比较稀罕,在江上也较为罕见的龙头船,这种龙头船船体较大,有上下两层,甲板开阔,适合观景。
最多能容下上百人。
除却驾驶船的船夫和水手外,其他都是秦扶清带的人,家眷,随从,还有镖局护镖的护卫。
他有官职在身,走到哪都不会有人不长眼地碰上来,所以行程还算方便。
金川江并非所有水段都适合航行,秦扶清此前游学时,前往宣城的水路上,体验过金川江特有的九曲十八弯,水路蜿蜒,两岸悬崖峭壁,草木葳蕤,猿猴攀援,景色奇异。
至今回想起来,他还记得那个有过奇异经历善于凫水的年轻船家。
船大,行驶平稳,就是偶尔风急浪大,也不会有翻船的风险。
但对于素琴这样出门较少的大家闺秀来说,比翻船更困扰她的,就是晕船了。
自打上船后,她就头晕目眩,吃不下饭,时不时就要呕吐,看得秦扶清心疼不已,却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梁麒可能是年纪小,在船上跑来跑去也不觉得晕。
其他随从丫鬟,晕船的也有许多,还要强撑着做事。
秦扶清决定在宣城暂时停靠,找个靠谱的大夫给素琴看看,在宣城修养几天再动身启航。
不然人还没到越州,身体就垮了。
这日傍晚,船只停靠在宣城渡口,秦扶清扶着素琴出船舱,走到甲板上。
素琴还在为自己无法适应船上生活,耽搁他行程而闷闷不乐,秦扶清遥遥指着远处巨兽一般的城市道:“那就是宣城,城中常驻人口约有七八万,周边县民全部加起来,也有二三十万人,是这条江两岸最大的城市。”
得益于金川江的哺灌,宣城占据得利的地理优势,这里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再加上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泽,一年能够种两季稻子,充足的食物带来生活的富足,宣城的百姓也比别处百姓看起来要好一些。
素琴站在船上,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头一回见到水边城市,她有些开眼,再转头向渡口两边看去,只见无数只船,像是白帆一般,乘风破浪从江上归来。
正所谓,历尽千帆,大概就是如此。
渡口非常热闹,来往于此谋生的百姓很多,大夏天穿着短打和犊鼻裤,多少有些不雅。
负责监督渡口往来的官员看见秦扶清的船只后,很快就派了一个小官过来。
那人官服穿得歪歪扭扭,像是刚穿上急着跑来,没收拾整齐,拱手对秦扶清道:“下官见过上官,敢问上官路过此地所为何事?”
秦行出面,露出秦扶清的身份证明,简短道:“我家大人携家眷要去越州,夫人晕船,想在宣城找个大夫。”
小官名叫江瑞,得知眼前之人竟是要走马上任的状元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手忙脚乱地要给他带路,先到驿站休息。
快离开渡口时,有个挺大的广场,有摊贩在此摆摊,也有人在招工,很是繁忙。
但在广场正中,竟立着几个木桩,上面绑的有两三个人,头发散乱,衣服破旧,也不知在那挂多少天了,更不知是死是活。
初来乍到,秦扶清不知此地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惩罚犯人的习俗,故而没有多问。
梁麒看见了,好奇问道:“老师,那些被挂着的人犯了什么错?”
秦扶清摇摇头,问江瑞道:“可否给我们解答一下?”
江瑞道:“那些人是漕帮的工人,应该是坏了漕帮的规矩,才被那些人挂在那里以示警告。”
漕帮?秦扶清下意识皱皱眉,他听过漕帮的行事风格。
简单来说,各大城市依靠粮食转运,漕运因此发达,依靠渡口和漕运挣钱的人口越来越多。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围绕着漕粮的征收和运输,漕帮应运而生,更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组织严密的漕帮。